媒體報導,地球暖化造成南極冰架快速融化,十年增加百分之七
十五,海平面上升速度可能超過預估;聯合國日前發表的「二○○七│二○○八年人類發展報告」也指出,巨大風險確實存在,而且是災難性風險,許多國家可能被淹沒。
同一時間,歐盟環保當局坦承,推動生質燃料的政策,可能導致糧價上漲、雨林因開墾種植生質燃料作物,而被破壞。
其實生質燃料早有「未必環保,反而加速暖化」的爭議,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克魯琛教授去九月指出,製造生質燃料的作物多數使用肥料,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更高。
其次,生質燃料的確帶來「人車爭糧」問題,去年全球糧價大漲,聯合國食物權研究署就批評,禍首是生質燃料,因為生產農作物的土地轉為種植燃料作物,貧困國家受嚴重衝擊,違反人權。
聯合國農糧組織在去年的世界糧食日也指出「農作物漲價是全球問題,飢饉、糧荒不限落後窮國,也存在於工業化國家」,何況汽車比人類胃口大,美國二○○七│二○○八年度用於能源的玉米,是兩年前的一倍,且占玉米總產量的兩成,卻只餵飽百分之三的汽車。
聯合國的報告警告出,溫室氣體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積聚,二氧化碳濃度已超過以往六十五萬年的自然範圍;而根據國際能源總署前年的研究,台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排名全世界第十八、亞洲第一。
怎麼解決生質燃料與暖化間的矛盾?「人車爭糧」恐怕是當務之急,談到這裡,我雖是對政治冷感的小市民,還是不得不談談政治。
台灣要走向國際,讓更多國家把你當「友邦」看,方法可以很多元,譬如二氧化碳排放量從亞洲第一「倒過來」,讓全世界刮目相看,爭相來來台灣取經、交朋友,台灣的專家、學者自然被聯合國延攬,說不定類似京都議定書的簽約國,沒有台灣都不行。
再者,人車爭糧、糧價上漲也不是台灣本身問題,政府「鎖國」關著門檢討,能想出什麼妙計?
去年十月底,已有專家呼籲聯合國,對生質燃料緩議五年,研發以其他農作物(如玉米芯、香蕉葉)代替,而不是用作物和果實本身,這樣就不必改變農地用途,不會造成糧價上漲。
台灣的農業技術一向傲人,政府若把虛耗在政治上的心力,用來獎勵研發,一旦成功,不但解決「人車爭糧」的糧食與環保問題,更帶動經濟成長,讓世界刮目相看,如此,國際空間大得很,何必走旁門左道?
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很簡單,現代則可以把「平天下」視為國際化、國際空間,以後不論誰執政,請把眼光放寬廣、看得長遠一些。
荊希仁(台北市/教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