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奧地利新聞社指出,奧地利格拉茨技術大學科學家開發出新的顯微鏡,利用氦原子束作為電子顯微鏡的光源,能夠克服一般電子顯微鏡難以觀測生物的缺點。
傳統光學顯微鏡放大倍數和解析度,最多只到一千多倍和幾百奈米的水準。而電子顯微鏡利用電子束和電子透鏡代替光束和光學透鏡,分辨本領遠勝於光學顯微鏡,最大放大倍率超過三百萬倍,透過電子顯微鏡能觀察到原子和晶體排列的情況。
但電子顯微鏡也有缺點,格拉茨技術大學的科學家博迪爾‧霍爾斯特介紹說,電子顯微鏡需要在真空條件下工作,所以很難觀察活的生物,帶電電子束的照射也會使生物樣品受到輻射損傷。現在採用的氦原子束能量很低,而且作為一種惰性氣體,氦的化學性質非常穩定,這項優勢使氦原子顯微鏡在觀察纖細柔弱的生物組織結構時,具有明顯優勢。
奧地利科學家開發出的氦原子顯微鏡解析度目前仍很低,甚至不及高品質的光學顯微鏡,但科學家已在努力提高氦原子顯微鏡的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