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人文精神,有各種不同的說法。通常是指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潮所彰顯的:以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人的利益、人的福祉、人的發展,及人的自由為主旨的理念,和在實踐中的表現而言。
在論及人文精神的時候,多承襲西方的傳統,少有涉及中國傳統之處,因而引發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否有人文精神存在的爭論。因對中國傳統文化是否有人文精神認識的歧異,形成對立的兩個派別,主張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存在倡導個性解放,追求個人的人文精神;有的只是一種王權至上的級觀等差和階級制度,桎梏了人性的發展,是主張應揚棄中國傳統的「西化派」,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期主張「脫亞入歐」,也屬於這一派。
與西化派對立的,則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極富人文精神的文化。以倫理為軸心,不追求自然之所以,致力於做人和人格的自我實現;不將人和自然對立起來,主張天人合一,不將人從人際關係中孤立出來,講求人和人之間的社會倫理關係,這就是「國粹派」。
從西方觀點看中國,認為中國人未能形成獨立的人格;從中國的觀點看西方,認為西方人缺少社會人格。其實兩者並非絕對的對立或衝突,是可以並容的,只是對於人文精神理念和實踐的方式上有差異而已。今天我們不應該只以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當做判斷人文精神是否存在的唯一標準,也不能以此單一標準,認定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存在人文精神。
人文一詞,人是指理想的人性,即是「人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才是理想的人」,這是經由人的努力去實現此理想的人性。《易傳》有「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左傳》有「天道遠,人道邇」的說法,天道即是天文,人即是人文。
人文是中國固有的,並非由西方傳來的。西方人認為理想的人性是自由,實現這種自由的方式是理性;中國人認為理想的人性是「仁」,實現這種理想人性的方式是禮。如果爭論的雙方拋棄本位主義,就會發現西方與中國的人文精神,是建立在同一基礎上,非但不相衝突,反相融合,林毓生教授提出「創造性轉化」觀點,將中國儒家的人文主義與西方的自由主義整合起來,完成了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豐富了現代人文精神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