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法不足以自行 遏酒駕先除勸酒文化

 |2008.01.08
940觀看次
字級

據交通部統計,因酒駕肇事死亡人數年年創新高,為了遏止酒駕悲劇,立院通過修改刑法第一八五條,加重酒駕刑責;警方配合新法四日實施擴大酒測,全台共取締四百六十八名酒駕,其中有一百七十四人酒測值超過零點五五毫克,依公共危險罪移送法辦,而這些酒駕民眾的罰鍰、易科罰金等總計將超過七千萬元,可見酒駕普遍嚴重。

表面的原因雖是近尾牙應酬多所致,不過深入分析,酒駕與應酬多寡並沒有直接關係,因為平時酒駕者就屢見不鮮,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國人特有的「勸酒文化」。

所謂勸酒文化,形成在農業社會經濟匱乏的時代,人們在辛苦的農事中,難得有機會與親朋好友相聚,相聚時難免把酒言歡,勸酒多喝在所難免,久而久之,即形成勸酒文化,特色是酒喝得愈多表示看得起對方、給足對方面子,也是感情深厚的表現。

另外,如同台灣歌謠的一句歌詞「杯底不可飼金魚」,表示能喝酒才是英雄好漢,可表現男子漢的豪邁與氣魄,因此,不管是政壇或各種職業的應酬場合,舉目皆是勸酒文化,甚至許多原本滴酒不沾的人,也禁不住殷情勸酒,同時也為博感情,硬著頭皮乾杯。

勸酒文化形成時,由於物質條件的限制,並不存在有酒駕肇禍的問題,但現今參加應酬者大都以車代步,在勸酒文化的強烈氛圍下,酒駕就形成嚴重社會問題與威脅了,這就是「勸酒文化」可怕的後遺症。

如此看來,政府若只想藉高額罰款與嚴刑峻法,達到防止國人酒駕,最多只能治標,反而會使酒駕者以僥倖的心態與警方捉迷藏,或藉故與警方衝突,不但社會為此要付出昂貴成本,無辜的國人仍將生活在酒駕的嚴重威脅中。

我認為,治本之道應是讓國人對酒後駕車危險性有清楚的認識,並透過各種教育途徑,讓國人了解勸酒文化的害處,調整偏差的價值觀,代之以「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觀念。

換句話說,防範酒駕問題不僅是政府的責任,也是社會所有成員的責任,因為勸酒文化所顯示的是特有互動關係的社會模式,也隱含超乎個人無法自主的從眾行為,因此單純重罰酒駕或提高刑度來遏止,徒法不足以自行,須把層次拉高至「生命教育」,進行社會人文工程的解構與建構,強力宣導「喝酒文化」所產生的社會互動、價值,對生命的危害,並發展出如喝茶般的「品酒文化」、飲酒倫理,再配合重罰峻刑,才是解決酒駕的治本之道。

黃有志(高雄市/高師大通識中心主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