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以養蚵聞名、四十多年前電影「蚵女」所描繪的雲林台西,如今卻因工業污染、淹水而不斷見諸媒體,急速工業化繁榮的背後,卻隱藏著大災害。
以前台西人幾乎都以養蚵為業,過去養蚵一季為一年,但自從六輕落腳麥寮後,受到排放偏酸廢水的影響,蚵苗幾乎無法長大就死亡,變成一季三年,雲林沿海的養蚵業正快速萎縮。
而填海造陸的後果,是讓台西沿海淤沙愈來愈嚴重,沿海地區近年來漁獲量不斷下降,飼養的蚵串死亡率偏高,養殖業、漁民都將矛頭指向六輕,認為填海造陸阻擋了漁場,排放的廢氣、廢水嚴重污染環境,讓他們生計困難。
這不是沒有根據,漁業署統計資料顯示,雲林沿海地區的漁獲量從民國八十二年的五百四十七公噸,年年遞減,到民國九十五年僅剩一百三十四噸,而六輕是在民國八十二年動工,怎不令他們懷疑六輕就是元凶?
建設不能犧牲環境,更不能置捕魚、養蚵為生的漁民生計不顧,如今雲林的漁業人口和漁業所得,都在台灣沿海縣市敬陪末座;而且工業發展移入大量的外來人力,卻讓本地青壯人口大量流失。
雲林早年為台灣的魚米之鄉,但在快速引進工業產業政策下,不但沒能讓漁民和農民受惠,反而使環境惡化,傳統養殖業的一落千丈。「建了大工業,沿海漁民就可以不用養魚,都經營餐廳,地方經濟無比繁榮…」,財團如是說,但事實是,漁民反走向衰竭的不歸路。
容容(北縣三重服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