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逾四萬家關門 歷史新高 老闆苦哈哈 員工遭池魚 為政者卻說經濟好 放下政務輔選 豈止不食人間煙火
報載經濟部的一項最新統計,顯示去年前十一個月,撤銷和廢止公司登記的家數就多達四萬零八百家,超越過去各年,創歷史新高,也比「九二一」、SARS及經濟負成長時高,由於十二月是公司解散高峰期,預計全年度數字會再改寫新高。
可是,陳總統和行政院各部會首長卻都一再表示,台灣去年的經濟表現非但不是「差強人意」,甚至是「表現亮眼」,陳總統更是直指要不是台商不愛台灣,毫無節制地到對岸設廠投資,台灣不會變成M型社會,言下之意經濟發展會更突出。
台灣經濟表現到底如何,不僅經濟部的統計數據會說話,一般民眾的感受也與陳總統、官員不食人間煙火的說法大不同。
筆者觀察高雄市的市況,地點好的店面因生意難做,頻繁地更換各種行業,地點差的有些甚至半年沒人承租,連以往一向被認為穩賺的便利超商,在業者競爭激烈、市場飽和、民眾收入減少,縮減消費後,也已出現倒閉關店風潮,對照陳總統、官員的話,真令我十分感慨。
報紙搭配合報導店面空置率竄高,營建業也倒了四千七百多家,飯店業、加油站等虧損,不但服務業受到不景氣重創,包括電子、傳統製造業也在苦撐,老闆難為,不得已把生產線移往大陸或越南,日系,歐系甚至美系廠商也紛紛撤離台灣,不但造成工作機會驟減,受薪階級也勒緊腰帶。
依靠政府釋出公共工程預算生存的上中下游廠商,情況更慘,不但沒能賺到錢,反而成為政府債台高築的受害者,小型營造商因遲遲未能取得工程款,周轉不靈而倒閉的不計其數。
公司骨牌倒、員工荷包扁,當老闆、民眾為生計奔波時,國家領導人卻放下國家政務,登上宣傳車,連續一周為所屬政黨下鄉密集拜票輔選,官員似乎也抱持得過且過心態,政策推動與行政改革幾近停擺,真是諷刺。希望民眾不能放棄未來兩項大選的投票權利,否則要台灣經濟回春,不知要到何年何日。
茶仙(高雄市/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