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委投票日將屆,總統大選亦已暖身,媒體的報導五花八門,讓閱聽大眾眼花撩亂,而政黨和參選人亦莫不全力爭取曝光機會,甚至不惜危言聳聽,然而只是選舉花招罷了,相信選民心中自有一把尺。
由於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民主國家的媒體報導選舉莫不色彩繽紛、評論多元開放,仁智互見,可謂「遠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總不同」,但選民應以平常心觀之。
台灣媒體除了因國家認同而產生不同意識形態外,在選舉期間的新聞取向,大體上和美國類似,基本上對政治活動多抱持不信任、懷疑的態度,如對政治人物的尊敬較少,一般而言,媒體和政黨、候選人會有對立關係,是時勢所趨,除非違及法律規範,就沒有必要產生怨恨,畢竟抉擇權是在選民。
國際傳播學者比較英美的選舉新聞,大都認前者較具「載道」的精神,媒體有傳教式風格,亦負有提供閱聽大眾正確資訊,和教育認知的使命,但相對而言,英國新聞自主性較低,也不似美國記者對政黨和候選人警戒心較高,不易被對方得逞。
環顧台灣媒體解禁二十年來,選舉新聞仍不免受若干意識形態所困,影響專業品質,所幸尚能兼有英美的新聞理念,不致淪喪,若能早日突破意識形態束縛,相信會有不同的面目。東方亮(台北市/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