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 (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第一、稱念佛號時,要有熟悉的親切感 (續)
在前文中解說誦經、念佛的心法要領時,我提出了「路人甲、路人乙」這個比喻式的說法,是為了幫助大家對於「念佛」法門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時能夠落實修持的功夫,而以「路人甲、路人乙」的「陌生感」作為一種反面的對照,用來突顯稱念佛號時要有一種「熟悉的親切感」,這是念佛修行非常重要的基本認知與實修功夫。
接著再以一些生活中的經驗,來加深大家對於「陌生感」與「親切感」這兩種相對感覺的理解。回憶將近五十年前(一九七二年),我從建中畢業參加大學暨獨立學院聯考,那個年代還沒有網路,八月初放榜那一天,我到台大校門口看榜單。整排榜單上面有將近二萬個人名,黑壓壓的一大片,不過,我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名字,因為台大數學系是理學院第一系,排在榜單的前面。
看到自己榜上有名,而且是第一志願,當然很高興。然後就懷著輕鬆愉快的心情繼續往下看,尋找建中同班同學以及我可能認識的名字,包括小學、初中的同學等等。在看榜的過程當中,有不少有趣的發現,譬如有用天干地支命名的,有和古人或當今名人同名同姓的,也有一些俗稱「菜市場名」的;然而,絕大多數的人名,就有如「路人甲、路人乙」一般,過目即忘。反過來說,假設在榜單上意外地出現了大眾耳熟能詳的古今人名(當然只是同名同姓),譬如:李小龍、李連杰,或是鄧麗君、費玉清等等,即使我們並不認識他們本人,但是心中馬上就會有反應,不論是驚訝或是好奇,因為對這些名字「太熟悉」了,心中自然會有一種熟悉感。
再舉一個生活中的實例,當我們去逛大賣場、商展或者夜市的時候,熙熙攘攘,人來人往,一張張臉孔迎面而來,即使再怎麼清晰,也大都會過目即忘,為什麼?因為「陌生」所以「沒有感覺」,無動於衷自然忘卻。反之,如果在無意間看到了親朋好友的面孔,心中立刻就會有反應,為什麼?因為「熟悉」,所以就會有某種親切的「感覺」。
因此,我們需要將這一種由於「熟悉」所產生的「親切感」,運用在誦經、念佛的修持上面,所以我提出「念佛四感」的第一感:「感覺」,就是在誦經、念佛的時候,一定要有Feeling,對於經文、對於佛、菩薩的名號要有一種「熟悉的親切感」。
那麼,我們要如何能夠培養出「熟悉的親切感」呢?有人會覺得佛、菩薩距離我們那麼遙遠,而且我們也不認識他們,如何能夠培養出親切感呢?針對這樣的疑惑,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思考,有很多國際知名的人士,不論行業、在世或者已經過往,譬如:伊莉莎白.泰勒、麥可.傑克森、賈伯斯、比爾.蓋茲等等,其實我們並不認識他們,但是對他們的名字卻耳熟能詳,有一種熟悉的感覺。那麼,我們為什麼不能對諸佛、菩薩產生一種熟悉的感覺呢?
當然可以,其實很簡單而且很自然,就是要深入地了解《阿彌陀經》與大勢至菩薩「念佛三昧」的義理內涵,深刻地體會到諸佛、菩薩一直都在護念著我們,就像媽媽掛念兒子一般;即使當我們沒有念佛的時候,佛、菩薩也是慈悲地護念著我們。之前,由於我們沒有這樣的理解,所以也就沒有親切的熟悉感;如今,有了這一層深刻的了解與體會,自然就會有一種親切的熟悉感,而且隨著了解與體會的程度愈加深入,這種熟悉感的程度就愈加親切了。
有了上述這一層深刻的理解與體會之後,接著就是要實際運用在誦經、念佛的實修功夫上了。具體的做法,以持誦《阿彌陀經》為例,平時要認真研讀《阿彌陀經》的內容,深入理解經文的義理,特別對於經中六方諸佛的名號,要培養出一種「熟悉的親切感」;然後,當我們誦念到「東方亦有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等諸佛名號的時候,同時要在心中體會到「有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也都在護念著我們,這是一種心心相印、雙向互動的即時連線(Online)。
同樣的道理,當我們誦念過東方諸佛名號之後,接著在誦念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諸佛名號的時候,也同時要在心中體會到各方諸佛也都在護念著我們,這就是將「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一段法寶祕笈,實地運用在誦經、念佛的實修功夫上面。(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