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設是現代化國家之重要指標,也是國家發展之基礎,文化政策透過行政組織之運作付諸實現,所以在全世界文化深厚的國家,都有完善且強有力的文化機構主導執行。
自從民國七十九年召開的全國文化會議倡議籌設文化部以來,一晃已近二十年;陳水扁總統於競選期間,也曾開出設立文化部並使其成為內閣首席部的政策支票,但無論文化界人士如何期待,「文化部」至今卻仍有如空中樓閣。
我們在此呼籲兩黨的總統參選人,請在政見中提出設立「文化部」的承諾,並且在上任後力行實踐。
我們也建議在提出的「文化部」中,一定要定位清晰、事權整合、 經費充足、專業中立,這四點可能正是「文化部」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的致命傷。
為什麼要「定位清晰」?本來文化部設置很單純,但後來在政府再造方案中,卻將文建會與體委會合併為「文化體育部」,引發極大爭議,另外也有倡議合併為「文化觀光部」。在英國是成立「文化傳播及運動部」,將文化與運動並列,而在一些將文化視為重要觀光產業的國家,確實將文化與觀光合併設部,但是其中都有國情、功能、任務等不同考量,所以應從國家社會的角度,清晰定位。
為什麼要「事權整合」?文化業務極為廣泛,多年來為人詬病的就在政出多門,例如原分屬於內政部、教育部、新聞局的古蹟和文化資產保存、電影、出版等十多項文化業務,以及國立歷史博物館、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等相關業務改隸文建會,就非易事。舉兩例而言,立法院有意將有關人文歷史、自然生態甚至是數位等各類型的博物館,全都隸屬文建會,結果碰到故宮定位問題,無疾而終。再看公共圖書館乃社會文化發展的重要指標,但是多年來在文建會與教育部之間擺盪,成為「文化人球」,教育部不想要,文建會無法接,協商多年沒有結果。
為什麼要「經費充足」?文化一直處在政府預算的邊陲地帶,總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捉襟見肘,平心而論,「升格」的最大好處就是享受部會級預算。
為什麼要「專業中立」?在全球文化先進國家,文化絕不能被政治玷污,失去了文化主體性。以中正紀念堂為例,快速的從市暫定古蹟升格為國家古蹟,證明其重要性;卻又從三級政府單位快速降級為四級單位,證明其不重要。如此矛盾的決定,就是為政治服務而放棄專業中立。
不要為成立而成立,要讓文化部發揮功能與效力,才有真正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才能讓台灣成為一個有文化深度與厚度的國家。
前文建會主委陳郁秀曾提出「二○
五○文化願景」,希望站在二○五○
年的時間點上回頭看今天,看看我們現在該做些什麼?以人文景觀為例說,「我們除了兩廳院和圓山飯店外,還能留下什麼?我們除了水泥建築,是不是還該留些什麼給後代?」
其實五十年很快就會過去了,到時我們留下什麼?要看今天我們做了什麼。(五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