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嘉義縣六腳鄉農民張永琳坐擁40甲農地,種植稻米、硬質玉米等作物,年輕時在台北經營鐵工廠,約15年前因家中田地遭人丟棄廢棄物,毅然決然返家務農、守護家園,但他發現,幼時清澈的六腳大排,變得滿是廢棄物,開始徒手撿垃圾,每年幾乎清理近千噸,希望留住優美環境給後代。
張永琳農閒時分,會乘坐竹筏,徒手蒐集漂浮在六腳大排上的垃圾,每年幾乎可以蒐集近千噸的垃圾,他也會把這些垃圾交給附近靠資源回收的長輩,讓他們多少可以補貼家用,近年因農務繁忙,只能先將垃圾集中。
「台灣人病了」,張永琳說,大家想的都是要如何存錢蓋豪宅、安享晚年,他只要4根柱子就能住一輩子,只希望留一個乾淨、優美的地方給子孫,每天生活就很快樂了。圖/莊祖銘
70歲嘉義縣六腳鄉農民張永琳坐擁40甲農地,種植稻米、硬質玉米等作物,年輕時在台北經營鐵工廠,約15年前因家中田地遭人丟棄廢棄物,毅然決然返家務農、守護家園,但他發現,幼時清澈的六腳大排,變得滿是廢棄物,開始徒手撿垃圾,每年幾乎清理近千噸,希望留住優美環境給後代。
張永琳農閒時分,會乘坐竹筏,徒手蒐集漂浮在六腳大排上的垃圾,每年幾乎可以蒐集近千噸的垃圾,他也會把這些垃圾交給附近靠資源回收的長輩,讓他們多少可以補貼家用,近年因農務繁忙,只能先將垃圾集中。
「台灣人病了」,張永琳說,大家想的都是要如何存錢蓋豪宅、安享晚年,他只要4根柱子就能住一輩子,只希望留一個乾淨、優美的地方給子孫,每天生活就很快樂了。圖/莊祖銘
70歲嘉義縣六腳鄉農民張永琳坐擁40甲農地,種植稻米、硬質玉米等作物,年輕時在台北經營鐵工廠,約15年前因家中田地遭人丟棄廢棄物,毅然決然返家務農、守護家園,但他發現,幼時清澈的六腳大排,變得滿是廢棄物,開始徒手撿垃圾,每年幾乎清理近千噸,希望留住優美環境給後代。
張永琳農閒時分,會乘坐竹筏,徒手蒐集漂浮在六腳大排上的垃圾,每年幾乎可以蒐集近千噸的垃圾,他也會把這些垃圾交給附近靠資源回收的長輩,讓他們多少可以補貼家用,近年因農務繁忙,只能先將垃圾集中。
「台灣人病了」,張永琳說,大家想的都是要如何存錢蓋豪宅、安享晚年,他只要4根柱子就能住一輩子,只希望留一個乾淨、優美的地方給子孫,每天生活就很快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