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淑芬台北報導】國立故宮博物院今天元旦將推出「天祿琳琅:乾隆御覽之寶」特展。「天祿琳琅」是乾隆皇帝藏書菁華,也是現今僅存的清代皇室藏書,原藏於乾清宮昭仁殿中,計約六百餘部,歷經清末民初,部份流散佚失,至今仍有三百餘部典藏於台北故宮。
該特展以昭仁殿的「天祿琳琅」藏書為主題,分別以藏書的由來、書中珍品、藏書賞析標記,與明清之際因仿刻宋、元舊籍而致儒臣失察誤判等四方面,讓觀眾盡覽清代皇室善本圖書收藏與鑑賞風格。
「天祿」一詞取漢朝天祿閣藏書故事,「琳琅」為美玉之稱,意謂內府藏書琳琅滿目。專門典藏「天祿琳琅」藏書的昭仁殿位於乾清宮東側,原是康熙皇帝讀書起居之所,乾隆皇帝自幼在耳濡目染之下,亦喜歡研讀古書,故即位後不久即聚藏珍罕圖書於此,並賜名「天祿琳琅」,成為清宮最名貴的一批「古董書」。
中國皇室藏書開始於先秦的金匱石室,西漢建立石渠、天祿與麒麟三閣,樹立了宮廷藏書的典範。唐集賢殿、宋崇文院、元奎章閣、明文淵閣等俱成歷史名詞,藏書早已散佚;唯有清高宗乾隆皇帝天祿琳琅藏書,雖亦命運多舛,卻成為少數仍保存至今的皇室藏書。
乾隆九年,清高宗欽選入關後蒐集的宋元古籍,在昭仁殿列架典藏,賜名「天祿琳琅」,可惜這批典藏盡燬於嘉慶二年的一場大火。
為了撫慰太上皇喪書之痛,仁宗迅速重建了天祿繼鑑藏書,並在每部書的扉葉上鈐:「五福五代堂寶」或「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之寶」、「八徵耄念之寶」、「太上皇帝之寶」一式三枚朱印,首葉上端鈐有「乾隆御覽之寶」朱橢與「天祿繼鑑」白方,末葉上端再鈐「乾隆御覽之寶」與「天祿琳琅」兩方朱印,成為天祿繼鑑藏書印記的固定形式,缺一不可。
「天祿琳琅:乾隆御覽之寶」特展元旦起在故宮正館一樓一○四陳列室展出,展期至明年六月三十日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