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嚴陽
西元五十一年,朗陵侯臧宮、揚虛侯馬武上書光武帝劉秀表示:「北匈奴人馬、牲畜病死,又遭旱災、蝗災,疲憊困頓不堪,應當抓住這一機會懸以重賞,命令高句麗、烏桓、鮮卑協同對北匈奴發動攻擊,不消數年即可讓北匈奴滅亡。然而我們擔心陛下仁慈恩厚,不忍開戰,而參謀之臣又猶豫不決,進而錯失流芳千古的功業。」(司馬光《資治通鑒‧漢紀三十六》)
漢光帝劉秀之時,匈奴主要分為南北兩部。南匈奴與東漢的關係相對較好,願意為漢朝擔任北部屏障,並把其子作為人質送到漢朝。北匈奴恰恰相反,一有機會便會南下襲擾,擄掠百姓。因此,如何才能有效應對北匈奴的威脅,一直是劉秀的心結。也因此,當這一年北匈奴出現天災人禍,實力大為削弱的時候,有人上書劉秀,建議藉此難得的機會,對北匈奴一擊制勝。
那麼,劉秀對於這樣的建議,又是如何看待?他下達了一份詔書作為回答:「《黃石公記》曰:『柔能制剛,弱能制強。』捨近謀遠者,勞而無功;捨遠謀近者,逸而有終……今國無善政,災變不息,百姓驚惶,人不自保,而復欲遠事邊外乎……且北狄尚強,而屯田警備,傳聞之事,恆多失實。誠能舉下下之半以滅大寇,豈非至願!苟非其時,不如息民。」
劉秀下達的詔書中,無疑對朗陵侯臧宮、揚虛侯馬武的建議不予採納。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古訓」(《黃石公記》為記錄秦末漢初隱士黃石公的軍事思想)中,對於一心想擴張地盤及貪圖別人所有的人,是有所告誡的,即過於貪婪、一意孤行者,最終必將導致失敗。當然,漢武帝窮兵黷武導致國力大減、民生艱難也是現成的教訓。此外,劉秀認為眼下國家缺少富民之類的好政策,災禍變異不斷,百姓驚慌不安,這時候對匈奴用兵,顯然不是最好的時機,因此,不如暫時擱置這一問題,讓老百姓休養生息。
向劉秀提出北擊匈奴建議的,都是當年跟隨劉秀南征北戰,屢立戰功的名將,他們提出的這一建議,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然而,漢光帝劉秀最終還是否定了這個建議,讓人有些意外。
深究原因,除去劉秀不願輕易發動戰爭,給老百姓帶來痛苦之外,他深知道作為武將的臧宮與馬武,生性喜好攻伐,也期盼透過這個機會證明自身的價值,很少會考慮這樣的決定會給國家、百姓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而劉秀不願輕易發動戰爭,更多的是關心民生問題,也是他一貫的思惟。如在二位將領提出建議的三年前,匈奴發生內亂,同時遭遇饑荒和瘟疫,朗陵侯臧宮曾表達願意率領五千騎兵和匈奴人一戰,為國立功。劉秀卻委婉拒絕了,他說:「面對你這位常勝將軍,很難跟你商議敵情。我要自己考慮此事。」最終,這件事被劉秀「按下不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