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竹南訊】苗栗縣竹南蛇窯的傳統陶製火爐,又開始升火,窯主林瑞華常從火爐邊的大水缸盛水,烹茶待客,「阿媽時代」的陶製品,兼具實用與觀賞價值。
每年冬天低溫來襲,到竹南蛇窯的訪客,就會感受到空氣中一股天然的氣味和暖意,以傳統窯廠改建的展覽室,雖然空間大又空曠,但不覺得寒冷,原來窯主林瑞華有「法寶」,一只老祖母時代的陶製「火爐」,讓訪客的身、心都溫熱起來。
蛇窯的火爐,是林瑞華手拉胚自製的,SIZE不僅特大,爐下還有附輪子的托架,方便直徑約五十公分的火爐移動,火爐推到那兒,就暖到那兒。林瑞華說,傳統火爐最令人擔心的,就是安全問題,其實老祖宗對此早有對策。只要在火爐裡填充厚厚的稻殼灰,就能有效隔熱,防止火苗外竄,爐身也不致灼燙。烤火時,木炭置放稻殼灰中央上方,以龍眼樹、相思木燒製而成的高品質無煙木炭最佳,無煙無味。
烤火取暖之外,林瑞華經常在炭火上放置鐵架,燒茶、煮湯、熬稀飯、烤餅、燉湯,在灰裡埋些地瓜,烤來尤其美味。假日的蛇窯訪客多,在火爐邊喝茶、享用火爐料理出來的美食點心,還有「圍爐」的樂趣。
林瑞華表示,使用火爐要保持空氣流通,夜間不宜使用,以策安全;另需適時補充稻殼灰,以免爐身因炭火持續燒烤,日久容易高溫龜裂,只要保養得宜,用上百年都不是問題。
此外,蛇窯用來貯水的陶缸,是經過高溫烈火燒成,外觀形成美麗的烙灰和釉痕,林瑞華都專程到外地載回山泉貯放,因陶土有孔隙可以以「呼吸」,山泉貯放不會變質,而且味更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