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松林專欄》儒道並存的人文傳統

柴松林 |2007.12.29
766觀看次
字級

在漢文化中,流傳下來的人文精神,是極為豐富的,也是複雜多元的,可以說是彩色繽紛,百家爭嗚。其中影響力最大,且至今支配著華人思想與行為的,是儒家和道家。

儒家主張的是「入世」的人文價值。儒家設計的理想,實現這個理想的人生道路,是《大學》所講的:「修身、齊家、治國、治天下。」是循序漸進的,從一個人自身的道德修養開始,和諧家庭,安治國家,最後承平天下,達到世界大同的境界。透過道德律的實踐完善自己,再將自我的完善,擴大到建立家庭倫理,推廣到社會,這種由近及遠的普及化追求就是儒家的思想傳統。

道家主張是「出世」的,不鼓勵一個人去孜孜努力,以求實現理想達成目標,強調的是「無為」,是「天人合一」。認為人生是兩個端點,一端為無聊,人生就在兩端間擺動。正像叔本華說的:「人生如在火燒的道路上奔跑,沒有終點,終點就是起點,循環不已。」他認為:「何不跳出這個火熱的跑道去當個看官呢?」,這種「遁世」的想法,正和道家莊子的想法一樣。

佛洛伊德的本能理論解釋人生有兩種本能,「生本能」和「死本能」。前者是創造的、入世的,後者是靜止的,封閉的。人性本身就有這兩種趨向。靜止、封閉了,就想出去創造,入世久了會累,會厭,又想歸家,安寧出世,得到休息。

從古以來的文學,就以「歸家」和「閨怨」兩個主題,表達了道家思想中的出世本能。在家中的怨嘆「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在外面的則望「長亭更短亭,何處是歸程」想早點回家,這循環不已的悲劇就是人生過程。

傳統文化中就混和著兩種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能入世創造,通達開展時就「兼善天下」,無法實現理想,就返回家來「獨善其身」。傳統文化中培育出的華人知識份子,都兼有儒家入世的進取精神,也有道家出世的隱遁想法。所以說漢文化的人文主義,儒道並存,塑造出一種進退自如的人生態度,一種中庸性格的生活方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