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擋數位化 歐洲書鎮轉型自救

 |2021.12.31
611觀看次
字級
瑞都村的互動藝術博物館Mudia,吸引雕塑家和畫家進駐瑞都村,成為將書鎮轉型為藝術村的著名典範。 圖/取自Mudia臉書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比利時法語區的瑞都村(Redu)四十年前因務農工作減少,導致人口外移,一群書商進駐被棄置的穀倉開起書店,全盛時期有二十多家,讓這個只有四百人的農村,成為歐洲著名的書鎮和觀光勝地,然而隨著看書的人愈來愈少,書店關了一半以上,這個書鎮如何自救?

《華盛頓郵報》報導,書鎮(book town)的概念,始於英國人布斯(Richard Booth),他在一九六○年代買了上萬本書,到威爾斯的瓦伊河畔海伊鎮(Hay-on-Wye)開店,吸引其他書商前往,把海伊鎮打造成全球的二手書首善之都。

複合式經營 供餐有爵士樂

布斯的成功帶動全世界一波跟風潮,瑞都就是第一個複製品,半個瑞都居民、只有周末才去住的安塞洛特(Noel Anselot)一九七○年代造訪海伊鎮後,決定把周末的家改成書店。

一九八四年的復活節周末,瑞都村迎來一萬五千名訪客,把書攤上的商品掃光,這些書攤商決定留在瑞都村,其他書商也聞風而至,還吸引插畫家、書本裝訂商和造紙商進駐。但好景不常,瑞都村如今只剩不到十二家書店在苦撐,書店老闆感嘆書已經退流行,一九八四年就在瑞都開書店的布蘭德里爾(Paul Brandeleer)說:「老顧客都老了,甚至消失了」。

書店沒生意,七十三歲的布蘭德里爾靠退休金過活,也不再買進書,他說,「等我們走了,這些書會丟到垃圾場,我們的小孩不願意接手」,另一家書店老闆、七十三歲的葛森(Bob Gossens)表示,「網路毀了一切,我們將自然死亡」。

這些書店老闆對前景感到悲觀的同時,一對夫妻在六年前搬進瑞都村,他們顛覆書店的概念,一手建立的La Reduiste類似民宿,附設餐廳,除了提供住宿和用餐,晚上還有爵士樂表演並播放電影。

在其他書店慘澹經營之際,這家複合式書店已經開始賺錢,老闆德佛蘭德(Johan Deflander)指出,書店的前景,在於找到書與其他藝術形式間的連結,他和妻子輪流經營餐廳和接待客人,他也表示,如果採開放式,不只賣書,可以進行很多有趣的文化活動。

新一代參與 建互動博物館

整個瑞都村都可以複製La Reduiste的經營模式,市中心廢棄的學生宿舍成為討論的焦點,瑞都村在其轄下的利班市(Libin)市長安妮.拉福(Anne Laffut) 召集會議,討論如何利用學生宿舍,拉福說:「村民的心態改變了,老一輩認為書店變少,讓人失望,但新一代十分活躍,許多義工同心協力,要讓村子永續發展」。

近期村內的最重大發展是互動藝術博物館Mudia,二○一八年在前牧師的住宅啟用,展出畢卡索、羅丹和馬格利特的作品,這間博物館也吸引雕塑家、畫家進駐,成為將書鎮轉型為藝術村的著名典範,例如做了六十年書本裝訂商的范德海登(Roland Vanderheyden),近年改行當畫家,並把裝訂廠改為畫廊,卡瓦斯尼說:「我們開了這家畫廊,帶動村子走向藝術,我們正在轉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