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俗探源》侍妾的社會地位

姚儀敏 |2007.12.20
2246觀看次
字級

妾的名稱,首見於《禮記‧曲禮下》:「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婦,有嬪,有妻,有妾。」可知周代已有妾的制度,且妻與妾為同時並行的制度。

現實生活中,妻妾之間卻有著不可逾越的界線,《禮記‧內則》以為凡經過行媒下聘的是正妻,未經明媒正娶而私自結合的稱妾:「聘則為妻,奔則為妾。」鄭玄注:「妾之言接也,聞彼有禮,走而往焉,以得接見於君子也。」妾未接受男家聘禮而嫁,因此身分低下只能服侍丈夫,無從取得平等的對待;也就是妾可以和丈夫同過家庭生活,但不能算作正式配偶。

《說文》解釋:「妾,有罪女子,給事之得接於君者也。」可見早期的妾是指那些有罪而能接觸君主、並提供勞動服務的女子。古代的臣妾亦即後世的奴婢,一開始大概是以俘虜混充為妾,後來則以貧賤區別身分,總之妾的身分卑賤,不是被掠奪的女奴,就是被出賣的貧家女子,經常受到社會的歧視侮辱,唯一比奴隸幸運的是她們能夠嫁入豪門,在不平等的婚姻形式下侍奉丈夫。

〈內則〉說:「妻不在,妾御莫敢當夕。」妾的主要職責雖為侍奉丈夫,但當妻子不在的時候,妾非但不能占用妻子侍夜的日子,縱令輪到她服侍,她也不敢前去服侍丈夫。

周代的宗法制度,嫡長眾庶界線分明,嫡妻、正室多是門當戶對的婚配,至少在體制上可與丈夫平起平坐,而妾則多由買賣或私奔而來,不須備禮,所以無法享有與夫「齊身同體」的地位,只能接近丈夫,侍側而已。

《戰國策‧秦策》云:「去貴妻,賣愛妾。」當時父親可以叫兒子賣掉愛妾,卻只能休棄正妻;在男人看來,妻妾雖都是不可侵犯的私有財產,但萬不得已的話,就只好休掉正妻,賣出愛妾;若從「妾可賣,妻不可賣」這一點看來,則二者身分立判。

妾的身分既近似於奴隸,自然比隨嫡夫人陪嫁而來的「媵」更低劣,故有側室、偏房、副室、如夫人、次妻、下妻等別稱。如前引《禮記‧曲禮下》所說:「國君不名卿,老世婦。」諸侯對上卿及世婦不得直呼其名字,明顯看出妾的身分不如姪、娣。

從周代天子有三夫人九嬪,諸侯有一妻八妾,卿大夫一妻二妾,士有一妻一妾看來,納妾仍是上層社會的特權。不過經文當中,庶人納妾也不乏其例,如《孟子》記載齊人有一妻一妾之事,饒有趣味,可見古代連墦間乞者,也可以蓄妾。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