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三合一地方選舉的倒數計時,選戰漸趨白熱化,一場接一場的地方政見會,卻成了國家級的爆料會,從痛批中共同路人的舉措,到自爆金錢外交的籌碼,乃至「過去不挖,選前才挖」的歷史懸案,我不禁質疑,外交情勢早已出現窘境,為何到今才在選舉場子抱怨「外交內政化」?為何過去的貸款案,積壓到政見發表會爆料,而非由執政黨在執政後就積極清理?怎麼官箴不肅,卻只聞爆料,而不見天子親信胡來?
當非常光碟的內容透過媒體大肆傳播,各方對這種言論自由評價不一,如果這些是屬言論自由範疇,就應具名發表攤在陽光下檢驗,畢竟在中華民國境內人人享有言論自由;如果是未經查證屬實的傳言,卻在選前敏感時機公開發表,那各個候選人絕對有義務與道德良知,嚴厲譴責非常光碟的行徑,政府也應藉公權力量打擊影響選情的耳語、流言,如果無法遏止假言論自由而散布的非常光碟,不僅是對候選人誠信的斲傷,也是對「公平、乾淨」選舉最大的打擊,更是對國家公權力的傷害。
如果選民是依候選人政績與政見作為投票的考量,這是理性而公平的選舉;如果選民重視政治人物的誠信與道德操守,這是乾淨而公正的選舉。如果候選人依賴政黨背書作為選舉戰術,那麼選民必須考量政黨執政的成績單,而非政黨色彩的光譜;如果候選人不願對抹黑對手的耳語,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場譴責,那麼這是一場失去道德與風度的黑暗選舉。
選民可以認為非常光碟不具殺傷力,但這是建立在候選人與選民皆具道德教養、有真正民主素養,且以理性思維出發的大前提上,選民自然會作出「正確的選擇」,以台灣目前情況這是天方夜譚,當耳語及謠言干擾選舉時,豈是輕描淡寫的清者自清可以「自然沉澱」?子韜(花蓮市/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