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之中,如果我們認真來看,並沒有什麼是恆久不變的,也不存在什麼真正的永恆真理。甚至於人文主義特別強調的自由和平等,也不是黑白分明的真理,仍然只是一套價值觀念;因為是價值觀念,所以會隨著時間空間的推移而改變,成為一種多元性、相對性、甚至於是發展性的價值觀念,既不是絕對的正確,也不是絕對的錯誤。
不論尼采、叔本華、佛洛伊德他們的看法,也不一定全是正確的,稍後的研究都指出他們存在許多謬誤,可是我們也必須承認;他們的理論是有真理存在的,雖然不全正確,也不都是錯誤的。正因為這樣,就為我們創造了可以選擇的空間,讓我們可以不會固守一個褊狹的路徑,可以多元的思考。當我們面臨困境的時候,當我們有問題需要解決的時候,就不會只走一條死胡同,而有許多條路徑供我們參照選擇。正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人文主義並不一定是真理,也不會是放之四海皆準的,他提供一些參照與佐證,有利於我們作出判斷,加以選擇。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都要面臨這樣的情況,因為與我們交往的每一個人的生活方式不同,偏好的價值觀殊異,每個人的選擇自然不同。但是並非某人一定正確,另一個人一定錯誤;當然不會別人都錯,自己都對。如果抱著固執的想法,堅持己見,人類社會是不可能經營共同生活的,也不可能長久存在的。
集西方哲學思想大成的康德,在他的著作中就不斷的,闡明這種沒有絕對性的,千古以來一以貫之的真理。他認為都是片面的與片面的衝突鬥爭形成的統一,而這統一仍會再分裂為片面與片面的對立。雖然說是對立、是鬥爭,但並非善惡、是非、正誤的關係。而可能是此善與彼善,此是與彼是,此正與彼正之間的關係。
西方人文傳統的可貴即在於能為不同的片面,提供一個相互參照較量的空間,在這個空間裡,反省、探討、修正、接納、調整,產生了多樣的路徑,多樣的選擇,出現了多樣的可能。這一切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行為規範;我的自由可能成為限制別人自由的理由;別人自由的理由可能正是限制我的自由的理由,絕對的自由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