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中國語言暨中文教育研究中心及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合辦「第十四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今日起至十二日於線上召開。會議以「佛教傳播與語言變化」為主題,聚焦印度佛教在中國、東亞其他國家地區的傳播,對當地語言變化發展的影響。
古代漢文佛典是人類歷史上最大宗的宗教文獻遺存,具有極高的語言學研究價值,本屆研討會涵蓋「佛經音義研究」、「佛經與非佛經的語言及文字比較」等六大主題,邀請六十四位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台灣、韓國、日本、美國、英國、比利時等地學者參與,他們將在二十三場大會報告及三十九場專題研討,分享最新研究成果。
其中,大會邀請兩位國際著名學者作主題演講:香港理工大學王士元教授分享「從亞洲角度看接觸中的語言」;美國賓州大學梅維恒教授(Prof. Victor H. Mair)探討「論佛教自傳入至中古時期對中國語言及文學的影響 」。兩場主題演講分別由香港教育大學朱慶之教授,以及香港中文大學陳劍鍠教授主持。
主辦單位說明,宗教傳播通常需要依靠經典的翻譯,無可避免會受源頭語言影響,因此,宗教經典的翻譯文本,常有大量原典語言成分,也成為造就宗教經典神聖性的重要因素。經典讀誦會對信眾產生巨大影響,並表現在哲學、思想和宗教選擇上,透過無數個體的影響,最終表現為對國家或民族語言和文化的影響。
十二日舉辦閉幕式,將揭曉「青年學者獎」,朱慶之教授也會在閉幕致詞中,發表他對「佛教漢語」和「佛教漢語研究」的最新看法。研討會以中文、英文進行,歡迎有興趣人士雲端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