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棒球聯賽(HBT)開打,正好緊接在世界杯、亞錦賽之後,希望延續棒球熱潮,讓HBT也能像高中籃球聯賽(HBL)一樣成為媒體的焦點;巧的是超級籃球聯賽(SBL)也在本周開幕。兩大運動在台灣看似有聲有色,但在國際上成績卻無明顯進步,我們是否成了「井底之蛙」?
2006年杜哈亞運,中華男籃在8強賽氣力放盡,延長賽輸給卡達之後,最終只拿第8名,創下參賽以來最差成績;中華成棒在今年世界杯8強賽中也是打延長賽,結果負於荷蘭,最後以第8名作收;亞錦賽,對日本一戰攸關中華是否能前進奧運,前6局打完中華隊氣勢逼人還取得領先,卻在7局大崩盤最後慘敗日本。明顯地,中華隊抗壓性不夠,成了「中華草莓隊」。
SBL邁入第5季,半職業的經營模式人氣直升,卻也傳出大牌、私生活不檢點的負面新聞;今年職棒是第18個年頭,以人的年齡來算已經是成年人了,但,「簽賭」的陰影卻揮之不去,直接反映在票房上面。
常聽到老一輩的球員感慨,「現在他們物質條件都比我們好,為什麼打不出好的成績單呢?」除了世界水平都在提升外,最重要的是「心理建設」。感謝科技發達,球星走到哪都有人認出來,而球星還真自以為是球「星」,卻忘了「技術」才是他們吃飯的傢伙;心態上出了問題,縱使表面上似乎能在國際與人一搏,但總在關鍵時刻頻頻失手。
民國初年文學家羅家倫在「運動家的風度」一文中寫到,「但是運動的精義,還不只此。它更有道德的意義,這意義就是在運動場上養成人生的正大態度、政治的光明修養,以陶鑄優良的民族性。」此全文仍被編在國中國文教材。
羅家倫或許對讀者的時空太遠了,處於國際媒體焦點紐約洋基隊、「台灣之光」王建民的經典名言,「我一球一球的投,把每一球投好就對了。」謙虛地態度、對球技的要求,成了最好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