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片一望無際的草原上,石人靜靜地打起了太極,氣勢磅礡的瞬間,讓人感受到風的存在。站在朱銘美術館裡,我們總能感受到藝術無所不在,在風裡,在歷史裡,在心底。圖/花小姐
文/花小姐
在那片一望無際的草原上,石人靜靜地打起了太極,氣勢磅礡的瞬間,讓人感受到風的存在。站在朱銘美術館裡,我們總能感受到藝術無所不在,在風裡,在歷史裡,在心底。
朱銘,生在苗栗一個清寒的家庭,父親因為氣喘不能工作,母親靠著編織草蓆,養活一家十三個人。他有五個哥哥、五個姐姐,排行老么。自他有記憶以來,總是看著母親不眠不休的工作,他希望自己能快點長大,分擔母親的辛勞。十五歲時,朱銘得到機會,向李金川師傅學習傳統廟宇的雕刻與繪畫,他比其他人都還努力的學習。終於,不到二十歲時,朱銘學有所成,得到他生平第一份薪水,四十六塊錢!他開心的把全部薪水都交給母親,當時母親的笑臉,深刻的印在朱銘的心底。
三十歲的朱銘,已經是一位頗有名氣的雕刻師傅,但朱銘心底想成為真正的藝術家,他決定再去拜師學藝。朱銘帶著木雕作品〈慈母像〉和〈玩沙的女孩〉,去拜訪藝術大師楊英風老師,從此朱銘踏入藝術創作,學習的內容不再是工具的使用、技術的磨練,而是如何把生活的精神,自然而然的從作品中傳遞出來。楊老師用七年的時間,引導朱銘找到自己的風格。
朱銘的人生信仰──「藝術即修行。」朱銘把這分創作的欲望,完整的呈現在《太極系列》和《人間系列》中,他強調日常生活與身心修行是密不可分的。他用木材和青銅來刻畫太極的奧祕,朱銘擺脫傳統的雕刻形式,在〈太極─對打〉和〈太極─起式〉中,讓人感受到豐富的動態能量,這是極少雕塑家能做到的。我們從《太極系列》的作品中,可以發現木作的紋理、被大刀刻畫的痕跡、刀斧的鑿劈,讓作品上有著不同的陰影層次,彷彿真的在風中打太極一般自在。而在《人間系列》中,朱銘不停改變創作的媒材,他嘗試用木質以外的媒材來刻畫眾生百態,像是透過陶土、海綿、不鏽鋼、保麗龍等等,呈現出運動員、出家師父等形形色色的人物,而這兩個系列也奠定了朱銘的國際地位。
一九九九年,朱銘美術館正式開幕,這成為朱銘人生中最大的一件作品,他把畢生的摯愛都放在這個園區內,包括他的「母親」和他的「作品」。他會時不時來到這裡,溫柔的和母親說些悄悄話,他相信母親的靈魂會守護著美術館。後來,他在美術館內打造一座「愛橋」,表達母愛綿延流長,生生不息。
我們站在朱銘的作品前,感受著上面一刻一畫的力量,是那麼的扎入人心,是那麼安穩堅定,如同朱銘的這一生,從未放棄自己想要傳達的意念,是如此堅定地,把藝術透過他的雙手,一次又一次的呈現到我們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