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我親近的寺院有一位義工師姐,她的發心長久以來有目共睹,但是她每做什麼事,一定要讓寺裡的法師知道,如果法師沒有及時讚美她,她就非常難過,每次看她這麼著相,就覺得像達摩祖師說梁武帝的布施毫無功德一樣,請問要怎麼勸她不要這麼著相呢?
福報禪師答:學走路的小嬰兒,因為有大人在前面拍手鼓勵,所以走得更穩更好;舞台表演者因為有觀眾的掌聲,所以表演得更起勁,表演品質也更臻完善;乃至父母為生活、為子女汲汲營營,若能得到子女的一聲感恩,當父母的即使傾其所能,都心甘情願。
肯定義工的發心、鼓勵義工對道場的奉獻、乃至適時回饋,比如義工旅遊、義工聯誼、法會祈福消災、義工講習、助其充實佛學……等等,這是本來就應該要做的。
舊社會的傳統出家人,講究眼觀鼻、鼻觀心,山崩地裂於眼前仍要水波不驚,對信徒難免顯得冷漠呆板,這個風氣也延續到信徒,以為學佛者就該如此,佛教遂給人死氣沉沉的感覺,甚至忽略了信徒義工之於寺院的意義,過去大陸叢林有首打油詩說:「打了上堂齋,吃的臭鹹菜,出了油燈錢,蹲在黑地拜。」說的就是此種現象之一,出身傳統叢林的星雲大師,深知箇中因由,因此提倡學佛人對自己要求「有聲音,有表情」,對別人要「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
對於所發心之事一昧的要法師「看見」,固然是一種著相,但《法華經》說:「欲令入佛智,先以欲鉤牽。」在她尚未能接受「不著相」的境界時,貿然指責或勸說,恐怕招致反效果。
其實,這位義工師姐有一個值得讚歎之處,那就是她雖然「每次」沒有被讚美就很難過,但沒有因此而不再親近道場,還是「長久以來」都很發心,可見她對佛教的信心堅定,不為所動。
最後問你一句,你每次看見這位師姐,是不是第一生起的念頭就是:「她很著相,她都要法師讚美」呢?如果是的話,小心,你已經著相了。
《人生問卷》專欄是交流的天地,舉凡人生、生活、佛學的問題,歡迎讀者e-mail至mtn15@fgs.org.tw,或傳真至(○二)八七八七一一九○詢問,福報禪師將陸續和大家一同探訪人生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