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爾布萊特計畫1957年11月在台灣啟動以來,已達半世紀。50年來共補助1160位台灣學人赴美攻讀博士學位、研究教學,美方則有921位學人獲獎來台。
1946年美國國會討論處理二戰剩餘財產,參議員傅爾布萊特(J. William Fulbright)提案,主張把在各國剩餘的戰時物資就地變賣,得款充當國際教育交流費用,增加了解,減少國際衝突。8月,傅爾布萊特法案通過,成立國外獎學金董事會,各參與國也設有兩國學界與商界組成的委員會,分擔費用。
1947年11月10日,我國是第一個簽訂交換協定的國家,但只進行20個月,就因國共內戰而暫停,1957年11月10日在台灣重新簽定。
申請傅爾布萊特獎學金的人要在35歲以下,有文科學士位或同等學歷證明,精通進修國的語言,並要有學術研究能力。交流者多為學生,但也有教師、高研究人員。
傅爾布萊特本人曾在大學任教,擔任校長。1942年開始從政,爭議頗多。他反對為麥卡錫參議員的反共產主義動調查撥款,深受自由派歡迎。但他一貫反對白人和黑人兒童同校讀書,反對增加黑人的公民權利。他曾勸告甘迺迪不要侵犯古巴,並以反對越戰而聞名。
學術交流基金會網站 http://www.fulbright.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