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瓢甘泉 文化想望

趙瑪姬 |2007.12.01
635觀看次
字級


香港台灣月打開中國西方的窗口

在面向西方的香港,除了經濟之外,何以有台灣的容身之處?對於台灣駐香港光華新聞中心主任平路來說,台灣已臻成熟的文化,是香港金融之外缺少的一瓢甘泉,文化的力量,足以讓不同國家的人會心一笑,更何況是同文同種的香港。

用文化讓香港看見台灣,是平路最大的心願,策畫「台灣月」多時,今年總算順利收成,今年的贊助規模是去年的十倍,不但邀請到優人神鼓在香港大會堂作兩場正式演出,也邀請到大提琴家張正傑舉行台灣獨奏的解說式音樂會,台灣文化在香港,有了自己的個性。優人神鼓的兩場演出全場爆滿,更吸引了香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以及香港社會名流、藝術界以及教育界人士觀賞,堪稱台灣文化的成功出擊。

香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是歷年台灣團體舉辦的活動中,最高位階的港府出席官員,也是香港地區前五大權力人士,對此平路很低調,她說她知道曾俊華私底下非常喜歡西洋劍,「優人神鼓的演出包含了一些劍道,我想他可能是對這個感興趣。」用這種迂迴細膩的文化想望,讓外人對台灣感興趣,進而了解台灣,這比什麼都有用。

「不要忽視香港的傳播力。」九七之後,台灣一直認為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刻意忽視香港;但換個角度想,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也是西方世界面對亞洲最重要的窗口,台灣如果可以在這裡展現能見度,對西方世界傳播,同樣可收雙重效果。就這樣,無太多外力支持,平路幾年來收起她平常「少根筋」的性格,用她文學家的敏感,一點一滴說服香港社會、台僑與台商,用文化與感動建構台灣的主體性。

幾年下來,平路已經小有成就,今年的節目無論是優人神鼓、薇薇夫人畫展、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所長林谷芳「茶與樂的對話」以及大提琴家張正傑與京劇小生朱陸豪合作的《美猴王》等等,都各具其藝術質感,更重要的是,這些節目裡面都有台灣最難能可貴的「生命力」。

參加這次台灣月活動的張正傑說,他這次帶去香港的演出,完全是「台灣製造」,「我融合多年來在台灣推出講解式音樂會的經驗,希望帶給香港聽眾特殊的聆賞感受。」主持過維也納愛樂新年音樂會在台灣的現場實況轉播,也在海洋大學專任藝文中心主任,張正傑顛覆一般人對音樂家與音樂會的刻板印象。他輕鬆活潑又不失質感的樂曲解說,引領觀眾穿梭在古典音樂當中,令香港樂迷印象深刻。

「台灣的表演藝術發展,在兩岸三地來看,都已達成熟階段,不但可以面向西方,也融合自己東方的傳統,所以我非常有信心。」張正傑說。

平路說,在香港,藝術是階級的象徵,跟一般人距離很遙遠,香港人太商業,太物質,他們的藝術有些冷冰冰,但是台灣文化當中,最重要也最感人的,就是發自內心深處對生命的熱情與對藝術堅持的光熱,透過文化打破階級,可以讓港人認識不一樣的台灣。

「很多在香港的台商都很想為台灣做點事,可惜過去的做法太政治,一直沒有這種文化機會。」不但台商支持、企業支持,就連香港大學等教育界也都樂觀其成,希望有台灣的表演團體可以來香港演出,平路說,光是靠光華新聞中心其實不夠,她現在最大的心願就是「台灣月」可以以一個委員會的形式繼續存在,讓「台灣月」這個藝術節更有自主性與獨立性,這樣才可以確保演出品質,也永遠為台灣文化開一扇窗。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