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母親是影響子女一生的關鍵人物,古代許多賢母不僅以良言善語教育子女,更以思想品德影響子女的道德操守。戰國時期,齊國宰相田稷子的母親就教導兒子「非義之念,不萌於心」、「非禮之利,不入於家」,及時挽回田稷子的一步錯,未讓他往下沉淪。
田稷子任齊國宰相時,有一天接受了屬下的二千多兩金子,他拿去孝敬母親,田母卻說:「你為相三年,俸祿從來沒有這麼多,難道是收受了賄賂?」
田稷子誠實以對說出銀兩的來歷。田母聽後厲色以道:「我聽說讀書人應當修身潔行,不取苟得之物;做事要腳踏實地,不虛偽巧詐;不義之事不去計謀,不義之財不拿進自家門,所以真正做到言行合一,表裡即一致。現今國君給你高官厚祿,你應以言行回報國君,何況為人臣事君,就好像是為人子事父一樣,應當竭心盡力,效忠盡主,廉潔公正;而你卻反其道而行,遠離了忠義之道。為人臣不忠,就是為人子不孝。這個不義之財,不是我應該有的;不孝之子,也不是我的兒子。」
田稷子聽完母親這一番義正詞嚴的訓話,慚愧不已,急忙把金子退還原主,同時向齊宣王提出自請死罪。齊宣王了解事情始末後,對田母的深明大義大為讚賞及敬重,不但赦免田稷子的罪,還繼續以他為相,並獎賞教子有方的田母。
嚴母出孝子。田母不為金錢所誘惑,還能以「忠」、「孝」之理嚴厲斥子,高風亮節足以風世;田稷子也能在母親教誨之下,勇於認錯,不僅歸還了不義之財,還向國君自首,以後更是廉潔自律,難能可貴。
在物欲橫流的現今社會,若每位為人母都能效法田稷子之母的道德、價值觀,同時人人都能視貪污受賄、行賄為洪水猛獸,行事就不會被人情、金錢所影響,更不會出現是非顛倒的亂象。(一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