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觀音訊】桃園縣觀音鄉務農逾一甲子的林家古厝主人林登昌,最近翻閱泛黃的老照片,看到已廢棄五十多年的灌溉用竹製水車,勾起早年務農的酸甜回憶,為讓現代人見識古人從低水位引水到高水位的農作技術,特別重製一座處處展現先人生活智慧的竹水車。
現年七十六歲的林登昌,幼時就隨著父親務農,閩南式建築的古厝已有一百一十七年歷史,月前他和孫子輩共賞他童年的泛黃生活照時,早年灌溉用的竹水車勾起他的童年回憶,他向孫子輩說明這項先人的智慧時,孫子輩半聽半懂,他決定重製一座竹水車,讓現代人了見識古人的生活智慧。
林登昌表示,林家古厝位於大堀溪河畔,因早年灌溉用水道的地勢高過天然河床,必須利用利用地勢高低的優勢,在分水道中設置水車汲水,然後引水灌入稻田,五十多年前,當地農民家家戶戶都安裝水車,當時還有專門的水車師傅,等到桃園大圳興建後才不用,年輕一輩的農民幾乎都沒看過。
他說,早年農村用的傳統水車,汲水葉片、汲水竹桶都是竹子削製而成,整座水車的組合及固定,也是利用竹片削成竹絲纏繞而成,竹子韌性夠,用幾十年都沒問題,還比鐵釘、螺絲組合而成的水車耐用。
竹水車製作最厲害的是,完全不用一根釘子、一顆螺絲組裝、固定,全由傳統的竹片、竹絲纏繞裝成,做工精細又耐用,更見古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