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傳染病可以透過直接接觸、飛沐或者是空氣傳染時,想要維持不被傳染,最好要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比方說,2020年大流行的新冠疫情可透過飛沫傳染,而飛沫噴濺的距離大約是1公尺,所以人與人之間的社交距離,最好可以保持戶外1公尺或室內1.5公尺以上才安全;用這個標準保持距離,可以降低大約80%的感染風險。
圖/Hui
當傳染病可以透過直接接觸、飛沐或者是空氣傳染時,想要維持不被傳染,最好要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比方說,2020年大流行的新冠疫情可透過飛沫傳染,而飛沫噴濺的距離大約是1公尺,所以人與人之間的社交距離,最好可以保持戶外1公尺或室內1.5公尺以上才安全;用這個標準保持距離,可以降低大約80%的感染風險。
圖/Hui
文/陳建仁、胡妙芬
當傳染病可以透過直接接觸、飛沐或者是空氣傳染時,想要維持不被傳染,最好要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比方說,2020年大流行的新冠疫情可透過飛沫傳染,而飛沫噴濺的距離大約是1公尺,所以人與人之間的社交距離,最好可以保持戶外1公尺或室內1.5公尺以上才安全;用這個標準保持距離,可以降低大約80%的感染風險。
但是,面對透過水汙染或蟲媒傳播的傳染病,保持社交距離就不是那麼重要,因為這一類的傳染病本來就不容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
另外,保持社交距離還有其他作法,像是隔離治療、取消大型集會、關閉學校、在家工作、禁止出國旅行或禁止外國人入境等。根據研究,1957年爆發的亞洲流感,因為關閉學校使得致病率降低了90%;許多歷史經驗都告訴我們。保持社交距離是阻止傳染病傳播或減緩傳播速度的最好方法之一。
本文摘自《小大人的公衛素養課》親子天下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