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雅欣
你喜歡看星星嗎?如果你總是被美麗的星空吸引,那你一定要好好認識「鹿林天文台」,那裡是全台灣最好的觀星地點之一,也是台灣天文迷的熱門「朝聖」目標。鹿林天文台位在海拔2800多公尺高的地方,一旦入夜,沒有光害,沒有空氣汙染,只有滿天的星星相伴。
但是,要享受觀星的浪漫,付出的代價不小。鹿林天文台位於玉山國家公園內,嘉義縣與南投縣交界的鹿林前山,地處偏遠,車子開到山下後,還得徒步走半小時的山路才能抵達。1990年中央大學天文所計畫建立鹿林天文台時,那裡荒蕪一片,雜草叢生,想當然爾也沒水沒電,食衣住行樣樣都是問題。
一開始的鹿林天文台,只有一座簡陋的鐵皮屋,裡面放了一具口徑35公分的望遠鏡,用來進行與天文選址相關的觀測,屋頂打開之後常常關不起來。沒水,就從山下背上去;沒電,就用發電機,發電機需要的油也是從山下背上去;沒冰箱,只好餐餐吃稀飯配罐頭。
經過多年的努力以及國家經費的挹注,現在鹿林天文台的水電等基礎設施都已完備,學校(中央大學)聘僱了幾位助理幫忙補給、搬運、料理三餐,最重要的觀測任務也由3位觀測員專責進行。鹿林天文台有好幾部望遠鏡,其中一部的口徑為1公尺──這可是目前全台灣最大的望遠鏡!每天都有觀測人員在天文台忙碌著,為國內的研究計畫做觀測,也參與許多國際合作計畫。
身為台長的林宏欽,笑稱自己就像民宿老闆,除了要打理來訪人員的食衣住行、生活起居外,更要照顧天文台裡大大小小的望遠鏡,為科學服務。一起來了解觀測人員在天文台的工作日常。
看天吃飯 夜不能寐
觀測人員的作息常日夜顛倒。夜晚是他們最主要的工作時間,經過一整晚的觀測,清晨五、六點結束後,他們會隨便吃一點「早餐」,再去睡覺。下午起床後,通常會整理前一天的觀測資料,接著準備晚上的觀測,然後入夜又開始工作。
天文觀測必須「看天吃飯」,如果天氣不好,觀測人員也可能提早結束工作,早點休息。
蓋在高處 低緯見廣
為了觀測星空,科學家會考慮哪些事?夜晚晴朗嗎?如果一年的晴夜數太少,常常有雲甚至下雨,就不適合蓋天文台。大氣穩定嗎?氣流擾動會讓星光晃動模糊,如果大氣不夠穩定,觀測品質會降低。
夠乾燥嗎?水氣會吸收紅外線等波段的光,影響觀測品質,所以大氣愈乾燥愈好。高海拔地區通常雲量較少、大氣穩定,較沒有光害和空汙,而且氣溫較低,因此大氣中的水氣也較少。基於這些優點,多數天文台都蓋在很高的地方,例如建置許多大型望遠鏡的夏威夷茂納開亞山頂,海拔高度4000多公尺。
鹿林天文台每年晴夜數約180天,海拔2862公尺,由於台灣氣候較潮溼,多少會遇到高水氣甚至下雨。雖然許多條件不如國外天文台,但鹿林天文台有個優勢──台灣緯度低,可以觀測到90%的天區範圍,比很多高緯度國家來得大!
本文摘自《科學家都在做什麼?21位現代科學達人為你解答》遠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