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隆俊
古早時的灶腳空間很寬廣,以便安置體積龐大的爐灶、鍋具,以及堆放燃料。那年代,料理三餐的家庭「煮婦」是極為辛苦的,因此若輪值煮飯,就不用再下田操勞農務。
民國六十年代以前的鄉下,一般家庭沒天然氣可用,電器化的廚具更是不敢想的奢侈品,全是以薪柴、竹子、樹葉、稻草、穀殼乃至乾牛糞為燃料。雖然省下了燃料費,但一頓飯燒下來,掌廚人往往蓬頭垢面、汗流浹背,腰痠背痛更不用多言了!
然而,撿拾木材也並不容易,偷偷鋸木砍樹更使不得,只能利用颱風過後,奔到防風林搶拾斷木殘枝,以儲備常年的燃料。因此每當颱風陸警發布後,村民往往既期待又怕農作物受傷害。
颱風侵襲當下,防風林劈哩啪啦的斷裂聲,讓人膽顫心驚卻又充滿期待,祈禱強風暴雨快快遠離,以便到樹林撿拾木柴。待颱風一走,村民立刻出門前去搶拾薪柴,一群人嘻嘻哈哈,熱鬧景象好像螞蟻搬家,真的是家家戶戶發大「柴」。
稻草、穀殼不用特地收集,但乾牛糞就得到馬路上或野外撿拾,往往是孩童難以推卻的苦差事。此外假日或閒暇時,還須到防風林用鐵耙子收集沙地上的木麻黃針葉,拿回家晒乾當燃料。
然而,當爐灶燃料劈啪的聲響轉換成香噴噴的飯菜後,一切辛苦都值得了,吃起來也格外香甜!
到了民國六十年代中期,每個家庭幾乎都改用煤球或瓦斯來燒水、煮飯,電鍋、電爐也陸續進駐。煮一頓飯雖然不用再那麼辛苦費時了,但彷彿也少了一種以汗水換來的香甜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