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問卷》{475}布施供養 量力而為

 |2007.11.19
662觀看次
字級

問:親戚長輩因機緣參加寺院的法會功德主後,日後該寺院舉辦法會皆提供相關訊息,希望長輩能夠參加法會功德主,使該親戚長輩造成不少困擾與壓力,甚至因而造下口業、想逃離此道場,轉往別處,該如何調適與解決?

福報禪師答:佛教鼓勵信徒在修道的過程中,學會喜捨布施的功課,布施有很多種:「財施」是布施淨財,能將有限的金錢,透過佛教救助的法門,結無限的善緣,例如辦學、賑災等;「法施」是指宣揚世間真理,讓社會充滿正確的道德觀念,這也是弘揚佛法的主要目的;「無畏施」布施慈悲,心存慈悲,則自然流露祥和的氣質,讓人不感害怕。

不論那一種布施,都要存著一顆謙和的心,在佛門裡,供養齋飯(打齋)給有緣大眾,布施的人還要禮謝大家接受他的布施,主要培養布施者不起傲慢之心,懂得感恩因緣的成就。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說:由於布施能令眾生安樂,是最容易修習的法門,有如大地一樣,一切萬物都依之生長,所以六度、四攝都以布施波羅蜜為上首。

法會是跟大眾結善緣法緣的契機,至於法會捐獻,乃是個人自由意志,不可勉強,假如寺方只是寄通知函,告知信徒前去參加法會,同霑法雨,有因緣儘量參加,大眾共修的磁場要比一個人單獨誦經來得強

;假如寺方明白表示希望捐錢做功德,而且一再而三,儘可以打開天窗說亮話,婉轉而明白的表示自己的意思,也許寺院度眾心切,疏忽了應有的考量,如果能及時向他們反應,寺方也能及早檢討是否太熱心而打擾了信眾,進而修正作法,這也是功德一件啊!

再往壞的想,也可趁此檢視對方態度,是正信還是斂財,就是不要悶在心裡發酵而造口業。

《人生問卷》專欄是交流的天地,舉凡人生、生活、佛學的問題,皆歡迎讀者傳真至(○二)八七八七一一九○,或e-mail至mtn15@fgs.org.tw詢問,福報禪師將和大家一同探訪人生答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