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蝶獎」13本入圍名單出爐 作品驚喜轉化台灣常民元素

曹麗蕙 |2021.11.11
1053觀看次
字級
2022第18屆「金蝶獎—台灣出版設計大獎」公布13本入圍名單。圖/台北書展基金會提供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2022年第18屆「金蝶獎—台灣出版設計大獎」今(11)公布入圍名單,包括有《萬華世界・特集》、《過年誌》、《1+1+1》等13本書籍入選。評審團指出,綜觀今年入圍作品,除了大膽採用過去被視為低俗、傳統材質,混合過去和現代裝幀手法,誕生出一種「混種文化」,而台灣常民元素也被驚喜轉化在設計中。主辦單位台北書展基金會表示,將在明年(2022)四月書展大獎暨金蝶獎公布記者會中,揭曉金銀銅獎得主,及榮譽獎十名。

評審葉忠宜表示,台灣的書籍裝幀一直在進步,但當大家開始對「美」感到疲乏,市場慢慢有了一個共識:「美,是否還有其他可能性?」,而這個可能性,就在這次入圍作品中看到,不管是《萬華世界・特集》的宮廟文化、《過年誌》運用台灣過年紅包的習俗,都成功將台灣常民元素轉化出來。

葉忠宜說:「設計師運用台灣常民文化中的色彩,來喚醒生命記憶的共感,這些台灣繽紛色彩,過去常被視為不精緻、低俗的元素,因為這幾年的文化驅動,讓設計師也嘗試捕捉趨向台灣這股流動的社會意識。」

除了台灣常民元素的轉化,這兩年疫情影響,促使人們沈澱、反思,也反映在今年參賽作品中。

《1+1+1》是最令評審李明道印象深刻的作品。他說,作品主軸簡單,主要講爸爸和孩子的互動,生活場景在我們熟悉的城市,風格平實又簡單,卻可以感受到作者想傳達的情感;而像《獵人帶路》討論古早歷史和老地圖,或因疫情廣受矚目的《萬華世界・特集》,這些原本不被關心的議題,如今以出版型式讓大家看到,在裝幀上,依內容不同而採取完全不一樣的設計,也反映出台灣視覺藝術的多元豐富性。

此外,評審顏伯駿表示,台灣的設計脈絡來自於日本和西方,「若我們重新找回台灣文化是什麼,找回了我們以前傳統的工法,再以這樣的設計風格、主題,結合過去和現代裝幀的手法,使它變成一個新的混血設計,一個混種文化的誕生,是一個很好的現象。」

但顏伯駿認為有點可惜的是,大膽實驗的內容變得比較少見,「其實台灣是一個很好做實驗的環境,不管是設計師或出版社,不妨可以更大膽去玩、去實驗。」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