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12至17歲青少年施打BNT第一劑已滿4周,但國內外專家都認為不宜太快打第二劑。圖/中央社
【本報台北訊】國內12至17歲青少年施打BNT第一劑滿4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提出4原因,建議暫緩第二劑。
不只英國、挪威、香港陸續建議青少年只要打一劑BNT,多位國內專家也相繼提出示警,黃高彬表示,「BNT和莫德納第二劑副作用都大於第一劑,而現在第一劑12至17歲心肌炎通報率約為美國的2倍,打下去通報率可能會變成4倍」。
此外,「基於流行病學,青少年並非新冠肺炎高風險族群,即便感染,也多為輕症,反之疫苗造成的血管炎風險可能還高於染疫本身」。
黃高彬還說,「現在疫情控制穩定,打一劑BNT至少會有60%保護力,效果已與季節流感疫苗相當」,並且「BNT和莫德納都在研究降低劑量並維持效果的可能,所以未來會有更適當的第二劑劑量可用」。
何美鄉:公布利弊 民眾自己決定
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表示,「指揮中心應公布所有利、弊相關數據,再讓青少年及家長自行決定是否施打第二劑」;她主張不能只是說利大於弊,而是要把利與弊的數據呈現出來,民眾才有依據,能評估自己是否能承擔相關風險。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贊成公布數據,表示第二劑接種與否可考量「疫情」與「有沒有替代方案」,就目前全球疫情來看,有必要繼續接種疫苗,然而mRNA疫苗的替代方案相對缺乏,倘若第二劑要混打副作用較少的蛋白質疫苗,如高端或Novavax,目前研究還沒有結果,所以建議指揮中心揭露資料,按時程全面供應第二劑疫苗,給民眾自行評估是否要接種。
發言人莊人祥今公布截至10月27日最新疫苗接種不良事件數據,指出12至17歲心肌炎通報率在男生是百萬分之22.5、女生是百萬分之5.5,接種BNT後出現心肌炎則有19例,「這19例介於12至21歲間,16男、3女,其中12至17歲有16人,13男、3女。19人中有18例是輕症,其中17人已出院,1人門診追蹤。」
指揮中心解釋:「台灣計算條件較美國寬鬆,所以數值才高於美國。」何美鄉強調,所有的通報系統數字都是低估不會高估,因此重點不在於和美國比較高低,而在指揮中心應告訴民眾和疫情相關的背景值,尤其台灣一直缺乏的「年齡層死亡率和重症率」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