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面印」最早流行於魏晉六朝,一種特殊形狀的印章。像「凸」字形,上為印鼻,有孔可穿帶,鼻端刻一小印,其餘五面也刻有印文。
印的主面刻姓名印,其他各面刻表字及書簡用詞,如:某人言事、某人啟事、某人白事、某人白箋、某人言疏等語,一般表字印只可閒用。
明、清之後,篆刻家也有用正方或長方形印材,六面都刻製印文,也稱「六面印」。

六面印.七字朱文.正方章。
清際篆刻界,浙派祖師丁敬就有一方六面印,是他生前的自用印,印文分別刻有「丁敬之印」、「龍泓外史丁敬身印信」、「敬身之印」、「敬身」、「硯林丙後之作」及「龍泓館印」,各面的布局和印文形式各異,篆法非常簡潔而平淡自然。
今此六面印屬於筆者自用印,隨印寄託不計工拙之作,印文分別刻有「陳俊光印」、「尊謙山房」、「美意延年」、「別存古意」、「片雲未識我心閒」及「身行萬里半天下」。
印章的布局與形式,在刻製前都要事先設計印稿,朱白文交替配置,以避免創作時相互干擾,由於是大印,所以採用渾厚凝練的線條,落刀運用輕重疾澀的變化,呈現含蓄質樸的高古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