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說:「小不忍,則亂大謀。」說明一個人不要心浮氣躁,才有可能在七嘴八舌之間找到自己的方向;而人間菩薩不但不會因一時的挫敗、個人好惡而情緒失控,更是「若有惱我,難忍能忍,心無惡對。」(出自《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大正十七,九四一下)不再重蹈「以牙還牙」的思惟與言行,進而悲憫加惡者的無知與短視,所謂「除我罪業,施我法財,由為我故,受惡名稱,失於人天解脫之樂,受三塗苦。(中略)若起瞋恚,是負恩德。」(出自《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大正八,八九三上)
不管別人褒貶,一切皆以平等心對待,且是「菩薩堪忍,無有親疏,不問尊卑,及旃陀羅。」(出自《大乘寶雲經》大正十六,二四六中)此中「旃陀羅」,《翻譯名義集》的解釋(大正五四,一○八三上):「此云屠者。(中略)《法顯傳》云:『名為惡人,與人別居,入城市則擊竹自異,人則避之。』」就算是面對兇窮惡極的惡人,人間菩薩依然能慈心寬容他人,就像《大寶積經》所說的(大正十一,八一上):「於怨於親生平等,難忍能忍猶如地,亦如淨水洗塵垢,如火能燒煩惱網。」這樣的境界,自能徹底破壞生命之中的煩惱網,所謂「菩薩行般若時,得諸法平等忍。」(出自《大智度論》大正廿五,六○一上)。
(阿芬/輯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