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製發射運載火箭世界號 模擬衛星進入軌道失敗

 |2021.10.21
929觀看次
字級
南韓研製的運載火箭「世界號」今發射,完成所有分離程序後,但未能使模擬衛星成功進入軌道。圖/美聯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完全由南韓自主研製的運載火箭「世界號」(KSLV-II)今天在首爾南方約485公里的全羅南道高興郡羅老宇宙中心發射,完成所有分離程序後,未能使模擬衛星成功進入軌道。

世界號在南韓時間今天下午5時發射升空,在發射127秒後於高度59公里處完成第1節火箭分離,223秒時分離整流罩,274秒時分離第2節火箭,發射967秒後、約下午5時16分時,火箭搭載的模擬衛星進入軌道。

南韓總統文在寅在發射後發表談話表示,這次火箭發射雖未能完美達成目標,但能升空達到700公里高度,已是相當了不起的突破。世界號預計在2022年5月進行第2次發射。

為了今天的發射工作,相關單位從前一天就嚴陣以待,世界號20日上午離開組裝測試廠房,由無人特種運輸設備送至羅老宇宙中心第2發射台,近中午時分完成起豎、固定作業,開始測試加注燃料、氧化劑,並檢查通信系統、火箭追蹤系統等,至晚間8時40分才完成所有準備作業。

圖/美聯社

火箭發射條件嚴謹,必須考量溫度、溼度、大氣壓力、風速等天候狀況,世界號原定南韓時間今天下午4時發射,也在安全考量下推遲一小時,追加進行發射體系統檢查作業。發射台方圓3公里陸路則從今天上午全面封鎖,位於飛行路徑的海、空域也在發射前2小時淨空。

南韓在1989年成立韓國航空宇宙研究院,投入火箭自主研發,1993年至2004年間共成功發射3枚固體燃料探空火箭;2002年開始的羅老號運載火箭研製計畫,歷經兩次發射失敗後,在2013年1月成功發射,但其中最為核心的第一節火箭由俄羅斯製造,南韓尚未能完整掌握自主技術。

世界號計畫從2010年3月啟動,歷經逾12年、共投入1兆9572億韓元(約新台幣464億元),這次目標是將1.5公噸的人造衛星送上距離地面600到800公里的近地軌道,並藉此掌握相關開發技術,尤其是在羅老號未能自主研發的第一節火箭,為測試用於第一節火箭上的75公噸級液體引擎,南韓在2018年底已成功進行試射。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