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煤炭、玩具到咖啡 各國冬天都面臨缺貨 |2021.10.21 語音朗讀 2613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圖/unsplash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在世界各地,消費者和企業都面臨著從咖啡到煤炭的各種短缺。據BBC報導,新冠疫情造成的破壞是主要原因,但原因有很多,影響正在以不同的方式顯現出來。●中國大陸:煤炭漲價中國大陸的一場「完美風暴」正在衝擊各國的消費者和企業。牛津能源研究所(Oxford Institute for Energy Studies)的米哈爾·梅丹(Michal Meidan)博士表示,從紙張、食品、紡織品到玩具,再到iPhone晶片,一切都受到了影響。她說,這些物品「可能在今年耶誕節會出現供應短缺」。這一問題主要源於大陸電力危機,有20多個省分出現了停電現象。大陸一半以上的電力來自煤炭,而全球煤炭都在漲價。由於有嚴格的煤價限制,這些成本無法轉嫁給大陸消費者,因此能源公司在減少產量。梅丹說,煤炭生產也受到了新的煤礦安全檢查、更嚴格的環保要求和最近洪水的影響。這意味著,即使對大陸商品的需求激增,工廠也不得不被迫減少使用能源,甚至需要關閉一段時間。中國大陸電力供應對煤炭依賴度很高。圖╱資料照片●美國:玩具和廁紙一位白宮官員警告,耶誕節期間有些東西可能會難以買到。玩具庫存將受到影響,衛生紙、瓶裝水、新衣服和寵物食品等日用品也將受到影響。部分問題在於,美國港口遇到的瓶頸,每10個進入美國的貨櫃中,就有4個會通過洛杉磯和加州長灘兩個港口。9月的一天,73艘船創紀錄地被迫在洛杉磯港口外排隊。在新冠疫情之前,哪怕排隊的船超過一艘也是很不尋常的。為了緩解壓力,兩個港口現在都是全天候營運。在某些情況下,短缺也是由其他國家正在發生的新冠疫情和相關問題造成。例如,美國運動服裝巨頭耐吉的許多產品都是在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生產的,而這些國家有工廠已經關閉。哈佛商學院教授史兆威(Willy Shih)表示,即使生產出了商品,要運送到零售商手中也變得更加困難。美國消費者需求激增,但工廠、港口以及「超負荷」的公路和鐵路網成了障礙。圖/unsplash●印度:汽車和電腦晶片印度最大的汽車製造商馬魯蒂鈴木(Maruti Suzuki)產量大幅下降,部分原因是全球電腦晶片短缺。這些晶片控制如發動機輸出和緊急制動等功能,短缺是日本和南韓等地與疫情有關的混亂造成的。由於採用5G技術,這種晶片(也用於手機和電腦)的全球需求在疫情前就已經在上升。由於人們轉變為在家辦公,需要工作筆記本電腦或視訊鏡頭,導致需求再次上升。印度本國能源供應出現中斷,加劇了零部件的短缺。煤炭庫存正處於危險的低水平狀態。印度經濟在致命的第二波新冠疫情後開始復甦,導致能源需求增加。但全球煤炭價格上漲,印度煤炭進口下降。印度煤炭有限公司(Coal India Limited)前首席執行官卓拉·查特吉(Zohra Chatterji)說,影響很廣泛,「一旦煤炭短缺,整個製造業水泥、鋼鐵、建築都會受到影響。」專家指出,隨著電價上漲,印度家庭也將受到影響。高通膨意味著食品和石油等必需品的價格已經上漲。晶片短缺問題,導致全球汽車業減產。圖/美聯社●巴西:咖啡和水巴西出現近一個世紀以來最嚴重的乾旱,是今年咖啡收成不佳的部分原因。再加上霜凍和收成的自然循環,導致咖啡產量顯著下降。由於運輸成本高和集裝箱短缺,咖啡生產商面臨的挑戰更加嚴峻。因為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咖啡生產國和出口國,咖啡成本的上升將會轉嫁到全球各地咖啡館。巴西大部分電力來自利用水庫的水力發電,水資源短缺正對能源供應產生直接影響。隨著能源價格的上漲,當局要求人們限制用電以避免配給。據《華盛頓郵報》報導,能源部長表示,政府機構已被要求減少20%的用電量。圖/unsplash●奈及利亞:天然氣奈及利亞正出現液化天然氣(LNG)的短缺,這種天然氣主要用於烹飪。儘管擁有非洲最大的天然氣儲量,4月至7月,液化天然氣的價格上漲了近60%,使許多奈及利亞人無法承受。因此,家庭和企業轉而使用木炭或木柴來做飯。價格上漲的原因之一是全球供應短缺,該國仍依賴進口液化天然氣。貨幣貶值和重新徵收液化天然氣稅,可能使情況變得更糟。專家警告說,隨著人們轉向更便宜但更危險的燃料替代品,燃料短缺可能會對健康和環境產生令人擔憂的影響。奈及利亞的天然氣,主要用於烹飪。圖/取自BBC●黎巴嫩:水和藥品人們擔心黎巴嫩的水、藥品和燃料出現短缺。在過去的18個月,黎巴嫩經歷了一場經濟危機,讓3/4的人口陷入貧困,貨幣貶值,並引發了反對政府和黎巴嫩政治體制的大規模示威活動。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前,該國的經濟就已經出現了問題。但疫情使情況變得更糟。燃料短缺導致頻繁停電,導致企業和家庭在負擔得起的情況下,依賴昂貴的私人柴油發電機發電。黎巴嫩危機蔓延,電力已是奢華。圖╱法新社 前一篇文章 韓國自主研製運載火箭「世界號」 預計今日發射 下一篇文章 全球新冠疫苗分配不均 疫情恐拖至2022年底 熱門新聞 01【樹博士系列】土壤的祕密XV 水稻田減排新觀念IV 土地的溫柔革命 雲林大埤寫益生菌奇蹟2025.11.0902【寬鼎畫語】 看不見的真相2025.11.1003悅讀華嚴經 成為幸福安樂地球人2025.11.0904【視覺DJ 】給自己按個讚2025.11.0905【森活日誌】意外的香遇2025.11.0906星雲大師全集⑲【佛教管理學②】禪門的管理法⑧2025.11.0907【朗朗晴空】能替別人著想不會小2025.11.0908阿里山林鐵森里號 躍登國際2025.11.0909發現DNA雙螺旋結構 諾貝爾生醫獎得主 華生97歲辭世2025.11.0910佛光山書蔬展開幕 聚焦天天行三好2025.11.09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神舟21號 成功返地球習近平晤泰王 推進中泰鐵路貝佐斯巨型火箭升空1美分硬幣走入歷史泰王50年來首訪陸 將會習近平沙國開發資金大舉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