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台北市西門鬧區漢口街的大乘精舍,有如塵囂中出汙泥而不染的一朵淨蓮,在這樣的環境裡,退役老兵樂崇輝引領全家,建立一處弘法、慈善的基地。很多信眾感於樂崇輝的義行,也參與了他的發心和工作。
樂崇輝十三歲那年,在喪父之慟後,開始探討生命的問題,這是他與佛法接近的前端。但當年佛書不多,有賣佛書的書店也很少。所以,他認為弘法透過刊物較能達到效果,就推廣助印、出版佛學刊物。
樂崇輝在軍中也研習佛法,退伍後因緣際會下追隨中和慈雲寺達進法師宣揚佛法的理念下,並參與扶助貧弱的工作。他從「慈雲社會服務隊」開始,後來為拓展服務對象,更創辦了「慈雲雜誌」。
除了信眾之外,樂崇輝的太太劉玉梅一直是他弘法的後盾。樂崇輝為了做慈善事業,以自己的退休金及尋求信眾資助在漢口街購地建立行善基地,劉玉梅認為這是樂崇輝為社會、國家服務的大願,她應該給予最大的支持。
劉玉梅學生時代受日本教育,結婚以後,除了做好養育子女的責任外,更為丈夫打點一切。雖然生活不是很寬裕,但她在家裡一切省吃儉用,以協助丈夫完成弘法的理想。
樂崇輝的五個孩子全部皈依佛教樂崇輝也引領子女協助弘法工作,他的子女各具專長,兩個女兒樂←亭、樂←萱參與多年,目前雖已定居加拿大,但仍台灣、加拿大兩邊跑;兒子樂了心以電腦專長參與編輯刊物及出版品,樂覺心以平面美術設計專長幫忙刊物的設計,樂寶心曾經協助整稿。
樂崇輝也勉勵子女,在從事佛教的慈善和弘法工作時,生活費用要從自行謀職或創業而來,不能領取十方財。他並提醒子女,家裡用在弘法的不動產,未來都要交給將成立的基金會管理,讓弘法、慈善工作一棒一棒的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