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我在便利商店打工,店長叮嚀,有三位經常光顧的小朋友,似乎有偷竊的跡象,叫我要特別注意他們。當天他們剛好就出現,果真行為鬼鬼祟祟,其中兩位小朋友藉由問問題分散我的注意力,另外一位小朋友一轉頭拿了一包煙。我當下並未立即指證,因為以因果循環的理論來看,可能我或者老闆上輩子偷過他的東西,所以他這輩就來偷。請問我的看法是否正確?之後我忍不住拆穿他們,三位小朋友當下拔腿就跑,而我也追了上去,其中拿香菸的小朋友還差點被車子撞到,事後我反省我有必要為了一包煙去追他嗎?萬一他真的被車子撞到,我不是會內疚一輩子?
福報禪師答:因果不是我打你一巴掌、你還我一拳頭這種你來我往的循環,而是在每個行為每句話、乃至每個心念過後,所留下來的痕跡,堆積而成為下一個行為話語和心念的根據。過去生生世世的行為形成的業力,成為這輩子的基礎;而這輩子和過去生生世世的業力加起來又成為下輩子的基礎,說起來是很個人(內在)的循環,別人(外在環境)不過是助緣之一而已。
簡單的說,一個人一旦偷東西養成了習慣,以後還會繼續偷;這輩子偷成習慣,下輩子有因緣時,還會再當小偷,這種習氣影響就像抽菸的人一樣,有事沒事就想抽一口,等到上癮了,戒都戒不掉。
因此你不能用錯誤的因果觀念來姑息小朋友的偷竊行為,這會害了他們,一旦他們從偷竊中得到利益,甚至獲得肯定,將來還會繼續來「光顧」,小心靈一再沉淪,也許還應驗了「小漢偷挽瓠,大漢偷牽牛」(台語,小時候偷小東西而不加以制止,長大就會犯下更大的偷盜案)的俗諺,也讓你們便利商店一再蒙受損失和困擾,這才是因果循環的開始。
如果你一開始就暗示知道他們想做什麼,或者發現偷香菸的當下,技巧的請他們記得結帳、提醒未滿十八歲不能「買」香菸等讓他們當下警覺的舉動,就不會有小朋友跑出去差點發生危險的事;而且也能給他們一些餘地,能成為朋友,就有機會勸導他們。防微杜漸,才能幫自己解套,也能幫助這些小朋友早日走上正途。
《人生問卷》專欄是交流的天地,舉凡人生、生活、佛學的問題,歡迎讀者e-mail至mtn15@fgs.org.tw,或傳真至(○二)八七八七一一九○詢問,福報禪師將陸續和大家一同探訪人生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