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數年來調查台灣周遭海域地質,目前已繪妥西南和東北方外海的地質圖,西南沿海外蘊藏豐富的「可燃冰」,地調所已擬妥明年起的四年計畫,展開鑽探研究工作。
隨著原油價格日益飆漲,近年來全球海域發現儲存大量的可燃冰,即天然氣水合物,估計為現有石化燃料總和的二倍,是非常有潛力的未來新能源。
可燃冰的成分中有百分之八十至九十是甲烷。雖然可燃冰燃燒後幾乎不產生任何殘渣,污染比煤、石油、天燃氣都要小得多,但目前已知甲烷的溫室效應比二氧化碳要大得多,開採可燃冰將有大量的甲烷氣體釋放出來,進而對氣候產生極大的影響。
美國和日本打算二○一五年開採可燃冰,加拿大正在研究陸地上地底所含的可燃冰探採技術。中國大陸和南韓也都投入巨大資金與人力進行調查研與研發。
江崇榮指出,可燃冰是甲烷氣體在低溫高壓下形成,外觀與性質類似冰塊,可直接點燃;存在區域深達海底之下五、六百公尺至一千多公尺深的深層。甲烷氣體若離開低溫高壓的環境,很快就會還原成氣體,所以可燃冰本身雖為固體形態,但無法以傳統方式探採,而是利用加熱或解除壓力的方式,化成氣體後抽取至海面上,再加上收集利用。
地調所副所長江崇榮表示,地調所從自二○○一年起積極對台灣周遭海域的地質調查工作,發現西南海域也是極富潛能的可燃冰儲存區,地調所估計,台灣西南沿海所屬海域的可燃冰蘊藏量初估約五千億立方公尺,使用年限達六十五年以上。
江崇榮表示,地調所已擬妥一項四年計畫,明年起鑽探可燃冰附近的地層,以了解當地的地質情形,做為日後鑽探的基礎資料。未來如經更詳細的探勘證實,可燃冰將成為台灣未來極為重要的替代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