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款釋文:取其佈置,不求盡似。俊光治印。
人法天而行,合其道,成其大「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藝術是存在於造化與天地之間的,當唐人李賀說:「筆補造化天無功」,也是說明造化的不足可以由藝術來彌補。
藝術家在創作時,由於心領神會,使畫境的哲意昇華,作品可能超越自然。
大千先生曾說:「自然界變易有其物理次序,畫家也是造物者,可移山倒海,可日夜互替,在畫境上可補自然界之缺,增添人間之實,所以筆補造化天無功。」又說:「造化在我手裡,不為萬物驅使,有時要表現現實,有時也不能太顧於現實。」
因此,境界取捨全憑自己,的確與天無關,這種能把主觀想像創造出一番天地的能耐,或許是每個藝術家醉心創作的特質。
這方印是學習清代篆刻家徐三庚的作品,取其布置不求盡似,即所謂的二次創作。
篆文是取法獨特的《天發神纖碑》風格,筆畫婀娜多姿,有「吳帶當風」的流動奔放。章法結構突出,疏密離合有致,用刀挺勁、光潔,儘力做到乾淨俐落,冀望有著「曹衣出水」的風光。
朱文方章,七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