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嘉義訊】台灣一九八○年代中期風行大家樂,民眾求神問卜蒐集各方資訊,卻忍不住直接將神明「搬回家」,許多廟宇傳出神像遭竊;有些民眾「槓龜」後,神像往往慘遭丟棄,「落難神明」不在少數。學者建議,若沒有要繼續供奉的神像可以移交大廟,靜待有緣人。
嘉縣梅山鄉玉虛宮常收到許多民眾撿到的落難神像,玉虛宮把這些神像安置在行宮鎮安宮供奉,最多達一百六十尊,廟方也會請有緣的信徒將神像請回供奉,目前宮內約剩約四十尊。
布袋戲布景繪師陳明山,發心協助整修這些落難神像,並在自家倉庫布置莊嚴神桌,讓神像擺放整齊。
陳明山說,神像不是有事相求才拿來供奉,「每尊神明都有人們值得學習的地方」,比如關公的忠孝或媽祖的慈悲,這些才是神像值得景仰之處。
「相遇便是緣分。」佛光山南華大學生死學系教授楊士賢說,一般民眾將落難神像請回家,必須經過既定流程,但民眾家中通常沒有法器,「心誠則靈」,跟神明講一聲後即可,回去後幫神尊簡單整理並奉香,便完成請神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