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雜論】作之不止乃成君子

文/嚴陽 |2021.09.23
2117觀看次
字級

文/嚴陽

常言道「習慣成自然」,如何理解這句話?

孔子的六世孫,戰國時期魏國國相孔斌對此有精闢的解釋。

在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秦紀‧秦紀一》中,記錄了戰國時期,發生在魏國君臣之間的一件事:魏王向丞相孔斌詢問,誰是天下高士?孔斌說:「世上沒有這種人。如果說可以有次一等的,那就是魯仲連了!」

魏王說:「魯仲連強作之者,非體自然也。」魯仲連是強求自己這樣做的,而不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孔斌則有不同的見解,他說:「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變,習與體成;習與體成,則自然也。」人都是要強求自己去做一些事情的。假如這樣不停的做下去,便會成為君子;始終不變的這樣做,習慣與本性漸漸相融合,也就成為自然了。

從孔斌的回答中,可以知道他對「高士」的標準,應該是像魯仲連那樣,把道義放在更重要位置上,且比魯仲連做得更好的人。那麼,孔斌所推崇的魯仲連又是怎樣一個人呢?

只要是對戰國史有些了解的人就知道,他是一個口才出眾,談鋒機智的「策士」;更是一個為人排憂解難不圖回報,視金錢如糞土的「高士」。

當年他為趙國解「邯鄲之圍」立下大功,卻堅辭不受平原君的封賞及千金酬謝,他說:「世間最可貴的品格,是為人排患解難,卻不索取回報。如果有所取,那是商人的勾當,我不願做。」

對於魯仲連,孔斌的評價是比較高的,可魏王卻認為魯仲連是強求自己這樣做,並非他本性的自然流露。而孔斌接下來的回答,則具有相當的思想深度──他強調高士並非天生,而是像魯仲連這樣,能與自己的惰性抗爭,並長期堅持的結果。或者說,長期堅持,便有可能讓人的善行成為習慣;而當習慣與一個人的本性融為一體時,便可以成為高士了。

像魯仲連這樣的高士,不論是歷史上還是現實生活中,都不是很多,否則,中國史上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紛亂戰事。

所以,對於孔斌所評價的「高士」,我們翹首以盼,並以為多多益善。只是與此同時,我們也有些擔心:想要成為這樣的高士,需要很強的自制力,也要能長期的堅持,然而,到底有多少人能夠做到這一點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