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亭秀/專訪
「誰說出家人就不能關注社會議題?」,昭慧法師一反「出家眾應出世」的世俗觀念,積極投入社會關懷、環境保護、生態保育及動物福利運動,他說:「我決定了目標,就專心去做,不受外界影響。」
昭慧法師一九五七年出生於緬甸仰光,一九六五年隨父母來台,曾就讀台北市立中山女高,並考上國立台灣師大國文系。大二暑假那年,她透過學長介紹,抱著好奇的心,參加佛光山的大專青年佛學夏令營。她看到山上的法師非常積極,才發覺跟她想像中的僧人不一樣,於是開始對佛法產生興趣。
昭慧法師對國學有濃厚的興趣,也涉獵音樂,更關心社會議題。大三那年暑假,她毅然決然出家了,但沒有因此中斷對社會的關心。大學畢業後,他更積極投入社會運動,並在媒體以「佛教觀點」對各種社會議題發表文章,開佛教界主導或參與社會運動風氣之先,曾任關懷生命協會創會理事長,結合社會力量促立法院通過「野生動物保育法」、「動物保護法」。
此外,昭慧法師鑽研「佛教倫理學」,後來在玄奘大學成立「應用倫理中心」,探討生命、環境及專業倫理,用體證的佛法回應社會具爭議性議題,如:胚胎幹細胞、代理孕母、基因篩檢、基因工程、器官移植、複製科技、安樂死等倫理爭議。
多年來,昭慧法師始終勇於對社會發不平之鳴,希望以佛子的觀點,喚醒世人的道德感。但其僧侶身分,也曾引發外界議論批評,對此,他從未放在心上,他說:「如果你認為是對的,為什麼要去在乎!」
對於教育,昭慧法師認為,不能用成績去衡量學生的好壞。他舉例說,在小學時班上有個男生,成績非常不好,當時大家都認為這個男孩未來發展一定很差,豈料多年後重逢,他已是名揚海外的藝術家。「現在大學比過去確實多了許多間,即使分數低也有學校可以讀,但大家重視的不應只是學生進大學的成績,而是他進大學後的發展。」因此,昭慧法師贊成減輕學生負擔的教育改革,但教改背後應有配套,更不應用分數決定下一代孩子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