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豹
「孩子英文考了三十八分,換做是你怕不怕?」
朋友說,她的孩子從小就有些特別,每次共讀挑的都是同一本講天體運行的書。朋友讀得膩了,於是上網訂來更多天文科學類的書籍,讓學會注音的孩子自己閱讀。
孩子讀完了一本又一本,問的問題一次比一次深,當媽的即便有了搜尋引擎的幫助還是一知半解,索性帶著他上圖書館自己找答案。這一去,往往就是大半天,不到圖書館關門不回家。
但朋友就是不明白,為什麼對宇宙著迷到幾乎廢寢忘食的孩子,卻對其他同樣內容豐富、插畫精美的主題圖書,那樣地不屑一顧?
上了小學後,孩子特殊的興趣並沒能幫助他交到朋友。當別的男孩都在談論著寶可夢和多美小汽車,對九大行星如數家珍的孩子,聽起來就像個徹徹底底的外星人。但對於孩子人際關係的煩惱並沒有持續太久,因為很快就迎來了更大的挑戰──第一次期中考。
「國語數學都是滿分,唯獨英文三十八分,換做是你怕不怕?」不待我回答,她自己就回答了:「我不怕!他有作答的每一題都寫對,三十八分就是滿分!」朋友說,孩子不是不會,是沒寫完。身為母親,她要做的不是打罵施壓,而是要幫助孩子找出背後的原因。
一直以來,她心中隱約有個不願面對的揣測,終於身心醫學科坐實了她的想法,「亞斯伯格」這四個字是就像是晴天霹靂,卻也同時令她感到如釋重負。果然,她的孩子不是傻瓜也不是怪咖,他只是對不感興趣的項目容易走神,找到問題就知道怎麼對症下藥,她始終都對自己的孩子有信心。
我想,對所有的母親來說,「晴天霹靂」永遠只是一瞬間,當震天響雷過後,再次抬起頭,映入眼簾的,仍然是一個紮紮實實的大好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