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解說》人間佛教的學術研究立場

影子/輯 |2007.10.20
764觀看次
字級

經濟生產的方式,隨著資訊媒體的發展而日新月異,人們巴不得能學會洞見未來最賺錢的方式。網路即時視訊雖然替代不了「見面三分情」的真實互動,但傳遞訊息卻遠比過去迅速確實多了,虛擬時空感的崛起,更是讓人時時生起「人生如夢」的不確定感。同樣地,佛教弘傳在全球之多元、複雜、良莠不齊的盛況下,全球任何一個佛教派系都自許為人間佛教的實踐者,但對佛陀教法卻各有各的認識與運用,再加上門戶之見的影響,或是解讀的文化背景,對人間佛教思想等學術研究也會有不同方向的思考,眾說紛紜的情勢,實在是令人眼花撩亂。

雖然如此,這些對人間佛教思想或流傳現象所做的研究,仍應有其對今日人間實踐的關懷面,以因應佛教所強調的體證特質。

佛學研究在生活實踐裡

一般人都以為佛學研究是學術象牙塔裡面的事,就與一般純知識性的學科研究一樣,只是實驗現場的事,與日常生活實踐無關。其實,就算是自然科學的研究成果,不是從此冰封起來,就是會對未來產生或好或壞的影響,甚至於好壞難斷的複雜影響,此即古德說?「水可以載舟,亦可以覆舟」的真理,就好像佛門所說的:「法非善惡,善惡是法」都是在說明世間很多事物並沒有善惡的本質,卻要看運用者的心念。

在《佛遺教經》裡,記錄著佛弟子對佛說「四聖諦」的生活學習與體證,說:「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餘道(中略)於四諦中決定無疑。」即知佛說四聖諦,並非要人消極且無奈地接受種種苦痛,而是依四聖諦之分析與處理原則,找到離苦得樂的生活之道,而佛陀所說的每一法門,皆是為了因應不同問題而施設,更是佛弟子生活中的學習體證。

解決問題就是人間佛教

一般的學習,不是為了學校考試,就是為了未來謀職等需要;但有些人不管多用功,卻不一定能隨心滿願。如果,再耳聞到有舞弊、內定等傳聞時,就可能造成更多人的焦慮不安,活不出歡喜來。反觀在佛門裏,對聖典所有的讀誦與學習,會要求學習者在每一段落,自我要求「端身正坐、閉眼合口、調和氣息、寬放身心,一一如坐禪前方便中說,然後歛念正觀,破壞罪業。」(出自《法華三昧懺儀》大正四六,九五四上)別誤以為罪業是一般人認知的犯罪行為,在佛門是指種種苦痛。又此段也說明了佛門對佛陀教法的學習,極為重視先安定身心如學習禪坐,再收起妄念而以佛陀教法正向觀察與思惟對策,自能有效解決生活中種種問題。這種極具生活睿智的人,不需一紙學位,卻有如佛菩薩的生命力。

總之,學術與信仰是否違背?或說能否結合?這些根本不是問題,在人間佛教的世界裏,只要是關懷人類種種生活問題,有助於提昇生命意義的學術研究,都能回歸到佛陀關懷世間的慈心悲願,才是對人有用的學術研究。(影子/輯)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