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脫花瓶 王俠軍賦予瓷器新生命

曹麗蕙 |2021.09.06
1400觀看次
字級
王俠軍現代佛像作品〈覺有情〉。圖╱八方新氣提供
王俠軍創作白瓷十八年來,突破一千八百年瓷器一成不變的形制障礙,為瓷器寫下時代的印記。圖/八方新氣提供
王俠軍作品〈泰平連城〉。圖╱八方新氣提供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藝術家王俠軍十八年前邁入知命之年,當時在玻璃藝術饒富成就,但他反而從五彩繽紛的琉璃,轉向淨白溫潤的瓷器創作,王俠軍表示:「我希望解開瓷器自東漢末年一千八百年來的束縛,突破單調的圓筒狀造型,讓瓷器不再只停留在古典、華麗、優雅的品味,而是能與時俱進,展現簡潔、俐落的時代新風貌。」

一九八○年代末期,原在電影產業的王俠軍,先與張毅、楊惠姍共同創立「琉璃工房」,離開後於一九九四年成立「琉園」。

為什麼又會在二○○三年創立「八方新氣」投身白瓷藝術?他答,瓷器是華人最重要的民族工藝,一千八百年來曾相當輝煌,白瓷更是瓷器工藝中的高度象徵,十七世紀傳入歐洲後,讓西方人相當驚豔,稱之為「白金」,但近百年來卻發展遲緩,「玻璃已經有一個傳承基礎,我念念不忘瓷器到底有沒有機會?」

嘗試非圓筒造型

土法煉鋼不氣餒

王俠軍不僅盼恢復瓷器的歷史榮光,更思考時代已然轉變,不該只是重複老祖宗的傳統造型,他希望跳脫「花瓶」範疇、突破傳統圓筒式造型,把屬於這時代的都會知性,用簡潔、俐落的現代化線條,呈現在白瓷創作中。

為何一千八百年來無人突破?王俠軍一語道破:「因瓷土經攝氏一千三百度高溫燒製,會有百分之十五以上收縮,進而產生巨大龜裂軟化變形,所以圓筒成為最保險的造型。」

王俠軍最初拿著設計圖,費時三年走訪世界陶瓷廠,卻都得到「做不出來」的答案,「全世界都不行,只好自己土法煉鋼」,但這絕非易事,他坦言:「前三年都交白卷,丟棄數十噸失敗瓷土。」

「不過,創作者都是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他形容,「每次差一點,就繼續再燒」,後來他在泥胚周圍搭起鷹架、托具,防止瓷器於高溫燒結時走樣變形,他表示,「現今,中小件作品成功率可達三、四成,但大件作品依然不到一成。」

現代佛像蘊禪意

63精品現正展出

克服技術挑戰,解開瓷器空間後,王俠軍捨棄用色彩、筆觸、圖案等傳統方式來妝扮瓷器,而是以現代化的造型、純粹的白,注入「氣韻生動」的美學、闡述東方的人文情懷,更難得的是「寓道於器」,讓作品展現老子「大白若辱」自信謙沖的哲學之道;更用光影、層次、結構展現莊子「虛室生白」的意境氣象。

現正於台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登場的「明明白白─白瓷觀點.王俠軍」展覽,除了氣勢盎然的典藏品,還有歡喜而莊嚴的佛像,更有時尚又具儀式感的生活器物,共分為新氣、君子、觀遠、頂立四個時期,展出六十三件白瓷作品及製程相關模具,展期至九月二十六日。

其中有一尊現代佛像〈晴空萬里〉,不只呈現佛像的慈悲、歡喜、莊嚴,造型上為單腳立於蓮花上,飄浮雲端,空靈殊勝,王俠軍表示:「因瓷器會收縮,這件工藝難度很高,但我希望呈現一個意象:佛像如同師父般在生活中提醒大家,要懂得放空、放下,就能無事一身輕、海闊天空。」

君子系列的〈滿堂春〉則將抽象的君子風範,具象為白瓷作品,以片狀敞開的意象,象徵君子坦蕩蕩,開誠佈公;當中細緻窗花,也寓意書香門第、剛柔並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