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推出改版《混音理查三世》,舞台上的理查三世僅有一頂帽子、一件衣服和一個拐杖,但在聲音詮釋下,讓除卻外表的理查三世有了靈魂。圖/兩廳院提供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我一直相信劇場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它不只是去反應社會樣貌和現況,而且必須要有勇氣去挑戰、質疑。」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今宣布10月推出全新策畫的首屆「秋天藝術節」,以「眾聲平等」為提問,製作7檔節目,邀請民眾進入劇場對話,共同探究網路霸凌、語言暴力、政治權力、AI科技、博弈文化、社會運動以及勞權等議題。
劉怡汝說:「我們不要忘劇場在社會的價值跟意義,這是一個劇場的行動,它期盼帶來的是明日的改變。」所以在內容上,採取主題策展的方法,形式上結合了演前跟演後的座談,再加上怕Podcast等工具,讓眾人不只是觀看演出也可以發聲,而且讓演出之後的討論能持續著。
首屆秋天藝術節七檔節目,邀請窮劇場、里米尼紀錄劇團(Rimini Protokoll)、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河床劇團、進港浪製作,以及王世偉、田孝慈、李慈湄、海樂彌.飛達(Helmi Fita),和法國行為藝術家瑪莉詠.席耶菲(Marion Siéfert)等,從10月14日至12月5日於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雲門劇場及線上平台演出。
劉怡汝說,會以「眾聲平等」為主題,是對這個世代的提問,「在網路發達的今天,似乎每個人都有著發言權,可是網路世界真的存在的平等嗎?還是反而在愈來愈厚的同溫層推波助瀾之下,我們促進另一種微小聲音,根本無法生存的新世代的霸凌呢?」
她希望用7場演出、7種探問來建構不同對話的角度,從這些對話中找到讓「眾聲平等」的一些蛛絲馬跡,「或者有朝一日,我們真的就可以得到『眾聲平等』的社會了。」
其中,窮劇場《大世界娛樂場Ⅲ:白日白晝》,導演高俊耀以蒙太奇語彙,將賭桌上的暗黑人性一一展現,帶大家把「賭」的含義擴大,去談人對賭的渴望,試著探問除了賭桌上,投資股票是否也是一種「賭」?
河床劇團導演郭文泰新作《被遺忘的》探討礦工勞權。圖/兩廳院提供
1984年,268名礦工喪生於北台灣三座礦坑事故中,他們艱苦的工作環境也在礦坑陸續關閉後,被世人遺忘,近40年後河床劇團導演郭文泰,首登國家戲劇院新作《被遺忘的》,以如詩的意象描繪他們勞動的艱苦,以及被資本家剝削的隱喻,他說:「我想談的,其實不只是這群礦工,而是我們從礦工的身上,看見資本主義的壓迫和人類不斷循環的徒勞,以及每一個在困苦環境下的勞動者,對於家庭的責任與愛所做出的犧牲。」
德國里米尼紀錄劇團新作《恐怖谷》首度由機器人獨挑大樑。圖/兩廳院提供
德國里米尼紀錄劇團新作《恐怖谷》自日本的「恐怖谷理論」出發,幫助不愛演講的德國作家湯瑪斯.梅勒,以他為原型做了一款人型機器人,複製他的長相、表情、手勢,替代本人進行跨國巡迴。而台灣演出現場,也首度由機器人獨挑大樑,德國技術團隊將進行遠端技術指導,在全球疫情持續延燒中的此刻,唯有機器人能跨越病毒的障礙,忠實呈現演出,也是一種疫情時代下的呼應。
劉怡汝表示,「秋天藝術節」有一個比較大的企圖,把原本認為跟劇場沒什麼關係的人帶進劇場,「因為我們探討的是和社會現象相關的議題,只要關心這個議題就可以進來欣賞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