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空性」及「無我」是佛法中很重要的概念,但一般凡夫很難了解其中深奧的含意,因此很難斷「惑」。請問對於「空性」及「無我」有沒有較淺顯易懂的解釋?相對於「空」,有沒有屬於「實」的事物呢?又為何「空性而緣起」,「緣起而空性」呢?
福報禪師答:一般人很容易把「空」和「無我」,解讀成一個相對的境界,用來「對治」人們執著一個「有」,就佛果位上講,空是超越相對或絕對的境界,所謂「心行處滅,言語道斷」,的確是做為凡夫的我們,一時無法真正理解的境地。
於是不管是中觀學家、唯識學家,都設法想幫大眾釐清一般人對於空的誤解或不解。要怎麼理解空和無我,之於執著有一個「空」、有一個「無我」存在的人來說,套句電視劇台詞:「這個答案很長」而且再怎麼淺顯的解釋也無法「易懂」,但有時是電光火石的一剎那,突然就懂了。
惠能大師與神秀大師兩首有名的詩偈,之間的差別很值得你玩味,神秀大師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已道出一個修道者的節操和自勵,而惠能大師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則直接破除「還有這個在」的葛藤,直達空性。
對於空的概念,唯識學家則以「緣起」的概念來解釋,謂萬法的形成皆是有因有緣,因緣和合時生起、因緣散滅時毀壞,比如一個人身就集合了四肢五官、情緒思想等各種組合元素,沒有了這些元素不能成為人,然而元素本身也不能當成一個人,於是「人」只是一時因緣聚合而有,本身其實沒有自體性、自主性,更沒有恆常性,這就是緣起性空的概念。
不要像一隻困在牛角裡的蒼蠅,使勁用力卻一直往尖裡鑽,我的意見是—放下即是。
《人生問卷》專欄是交流的天地,舉凡人生、生活、佛學的問題,皆歡迎讀者傳真至(○二)八七八七一一九○,或e-mail至mtn15@fgs.org.tw詢問,福報禪師將陸續和大家一同探訪人生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