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淑芬台北報導】台灣兩大國寶級國家文藝獎得主酖編舞家劉鳳學及作曲家馬水龍聯手,以台灣原住民文化意象以及善靈、惡靈信仰傳說為啟發,編創氣勢磅礡的新作「沉默的飛」,十九日至二十一日在國家戲劇院登場。
潛沉二年未發表新作的劉鳳學,與作曲家馬水龍繼「竇娥冤」之後,再次合作,編作充滿力與美的第一二二號作品「沉默的飛魚」。這也是劉鳳學繼一九九四年佳評如潮的舞作「沉默的杵音」後,又一齣以原住民舞蹈為靈感的創作。
「沉默的飛魚」藉由現代舞技巧及現代劇場元素,重新詮釋擁有百年歷史、連結土地與海洋的原住民舞步,並展現原住民「善靈」與「惡靈」的宗教觀及生命理念。在傳統原住民部落多將祖靈與天神並列,對其備極尊崇,因為他們深信,善靈與惡靈並存於人體大腦、肩膀、手部等各部位,善靈最後奔向祖靈,這樣的信仰雖屬迷信,但藉此約束行為規範,仍有其社會意義。
「沉默的飛魚」分為三個舞段:舞段一「惡靈‧善靈」開始即祖先(善靈)以守護神的姿態出現,指令巫師驅逐惡靈。第二舞段「落霞與飛鯨」溫馨地展現人與海洋的對話與共舞。舞段三「墨雲‧生命之歌」是男女祖靈不斷受惡靈衝擊下的無言嘆息。
為了深切表達出原住民身體與土地、海洋間的獨特質感,劉鳳學特別邀請具有原住民血統的現代舞舞者擔綱演出,為了深切表達出原住民特有的爆發力與彈跳性,劉鳳學除了設計了許多連續大彈跳及空中翻轉動作外,也充分利用現代劇場元素。
例如,第一段「惡靈‧善靈」中,飾演巫師的舞者魏光慶,為了表現其特殊的地位及神秘性,將以從空中降落的方式,出現在舞台上。第二段「落霞與飛鯨」中,男舞者們彷彿地心引力不存在般,模仿海面上此起彼落翻騰躍起的飛魚,並將從舞台上以飛躍的姿勢墜入樂池中,壯觀澎湃的畫面絕對讓人血脈奔騰。
劉鳳學表示,傳統原住民舞蹈當中,是以眾人圍成圓圈為主,但她採用直線方式,因為直線在美學上有一種強烈的壓迫感,希望帶給大家全新的感受。
音樂部分,採用作曲家馬水龍教授所創作之「意象組曲」,馬水龍利用個性鮮明的東方傳統樂器,例如古箏、琵琶,與西方弦樂結合與對話,創造出意境幻化的音樂風格,提供相當寬廣的想像空間。
劉鳳學小檔案
八十二歲的劉鳳學是台灣第一位舞蹈博士,她在一九七六年創立「新古典舞團」,創團迄今已超過三十個年頭。劉鳳學一生致力發揚中國傳統舞蹈素材,並應用拉邦舞譜,記錄、重建及保存中國舞蹈。舞蹈生涯歷經一甲子,舞蹈創作至今一百二十二支,重要作品包括「布蘭詩歌」、「黑洞」、「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等。
劉鳳學歷來舞作取材多元,融合東方傳統素材、西方聲樂、歌劇與各地原住民文化,焠鍊成抽象的舞蹈作品,更顯出立體深邃的時空張力,廣受國內外重視。其舞蹈風格結構嚴謹,肢體語彙簡潔有力,舞蹈空間安排,宛如一首完美的交響詩。她的研究領域涵蓋台灣原住民舞蹈人類學、儒家舞蹈與唐樂舞文化及古譜之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