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手機門號二G升級轉換三G,但消費者可能因此成了冤大頭。根據立法院預算中心評估報告,消費者在辦理原手機門號升級,會出現電信費用帳單未列計價方式,若發生錯帳,消費者無法得知的重大缺失,預算中心並點名NCC、公平交易委員會難辭其咎。
三G手機當紅,根據業者估算,明年國內三G手機的普及率將達四百萬戶,國內行動電話業者紛紛推出原手機門號二G升三G的服務,但立院預算中心的「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整體評估報告」卻指出,消費者申請二G升三G時會出現損害費者權益的缺失,以中華電信為例,帳單只列出金額,未列各項電信費用的單位價格及使用量,致使消費者無法得知是否被額外計量收費,有違消費者保護法及電信法的規定。
另外,優惠方案的產品保固期起算點說明模糊不清,消費者購買三G手機,須等待十七個工作日才能開通三G功能,但手機的保固期是從申購當天就開始起算,對消費者不公。
再者,業者推出門號加手機促銷方案,常搭配贈送有期限的加值服務,但未明確告知贈送服務的起迄時間及內容,經常發生消費者超出期限仍繼續使用,被行動通訊業者收取費而不自知。
報告指出,為保護消費者權益,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應盡速修法,確實要求業者提報,並定期或不定期依法查核電信業者。另外,公平會應針對電信業者促銷手法,了解是否違反交易資訊透明化之規定。